每个socket的副缓冲区大小。 TCP/IPV4内核参数: 在创建socket的时候会指定socke协议和地址类型。TCP socket缓冲区大小是他自己控制而不是由core内核缓冲区控制。 /proc/sys/net/ipv4/tcp_rmem 对应net.ipv4.tcp_rmem /proc/sys/net/ipv4/tcp_wmem 对应net.ipv4.tcp_wmem 以上是TCP socket的读写缓冲区的设置,...
/proc/sys/net/ipv4/tcp_wmem为自动调优定义socket使用的内存。第一个值是为socket发送缓冲区分配的最少字节数;第二个值是默认值(该值会被wmem_default覆盖),缓冲区在系统负载不重的情况下可以增长到这个值;第三个值是发送缓冲区空间的最大字节数(该值会被wmem_max覆盖)。 4096 16384 4011232 8760 256960 408...
Linux网卡的参数可以在/sys/class/net/进入对应网卡目录去查看,比如网卡的MAC地址,速率(speed),MTU等等
#为自动调优定义每个 socket 使用的内存。 #第一个值是为 socket 的发送缓冲区分配的最少字节数。 #第二个值是默认值(该值会被 wmem_default 覆盖),缓冲区在系统负载不重的情况下可以增长到这个值。 #第三个值是发送缓冲区空间的最大字节数(该值会被 wmem_max 覆盖)。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linux的TCP/IP及内核参数优化调优 三个角度来提升TCP的策略: TCP 三次握手的性能提升; TCP 四次挥手的性能提升; TCP 数据传输的性能提升; 三次握手的过程在一个 HTTP 请求的平均时间占比 10% 以上,在网络状态不佳、高并发或者遭遇 SYN 攻击等场景中,如果不能有效正确的调节三次握手中的参数,就会对性能产生...
linux tcp/ip协议及内核参数分析与调优,我喜欢通俗易通的文章,写文档的风格往往反映了整个人的内心和生活态度,轻松有乐趣才有学习的动力。复杂的东西简化更能提现作者的总结能力,这篇对tcp/ip协议以及linux内核参数调整的文章不错,贴上来收藏一下。以后要勤动手把收藏夹里
getsockopt(s, SOL_SOCKET, SO_RCVBUF, &rcv_size, &optlen); 去到的值就等于 131071 * 2 = 262142 [root@qljt core]# cat /proc/sys/net/core/wmem_max 131071 131071:tcp 或 udp 发送缓冲区最大可设置值得一半。 跟上面同一个道理 3. udp收发缓冲区默认值 ...
Linux之TCPIP内核参数优化 /proc/sys/net目录 所有的TCP/IP参数都位于/proc/sys/net目录下(请注意,对/proc/sys/net目录下内容的修改都是临时的,任何修改在系统重启后都会丢失),例如下面这些重要的参数:参数(路径+文件)描述 默认值 优化值 /proc/sys/net/core/rmem_default 默认的TCP数据接收窗口大小(...
最大值:TCP socket使用的发送缓冲区(tcp_rmem)/接收缓冲区(tcp_wmem)的最大大小,这个值不会覆盖(net.core.wmem_max/net.core.rmem_max),默认为4M 这两个内核参数的设置主要是针对每一个TCP连接来说的,使用默认设置就差不多了,如果设置太大,单个TCP连接占用过多内存也是有问题的 ...
#每个socket buffer的最大补助缓存大小,默认10K(10240),也可调整到20k(20480),但建议保留 net.core.optmem_max = 10240 #表示用于向外连接的端口范围.缺省情况下过窄:32768到61000,改为1024到65535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1024 65535 #TCP写buffer,可参考的优化值:873200/1746400/3492800/6985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