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20项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获奖项目在现场发布。其中,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申报的工程研发组项目“LAMOST天体光谱数据处理和发布平台”获奖。在现场发布该项目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主任罗阿理表示,光谱巡天是大样本天文学研究的基础,可靠的、采样均匀的光谱是...
LAMOST是我国天文学家自主研制的、同时兼具大口径和大视场的巡天望远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负责运行和管理,目前位于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LAMOST于2011 年正式投入观测运行。作为一架巡天型光学望远镜,LAMOST 所观测的目标主要是宇宙中的各类天体的光谱。得益于其世界领先的光谱获取...
接着是LAMOST建设方案探讨,从陈建生主持的“150/220厘米中国施密特望远镜”的论证,到苏定强设计的“子午装置—焦面跟踪”的施密特型望远镜,再到最终LAMOST方案形成时苏定强“主动反射板”画龙点睛的一笔,LAMOST建设方案先后经过多次学术讨论,三易蓝图。 1993年4月,以王绶琯、苏定强为首的研究集体提出LAMOST项目,并建议将...
LAMOST的建成,突破了天文望远镜大视场与大口径难以兼得难题,成为目前国际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是我国光学望远镜研制的又一里程碑,显著提高了我国在大视场多目标光纤光谱观测设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千万光谱再翻倍 十年居世界之最 在过去十年间,LAMOST开启并引领了国际大规模光谱巡天之路,成为国际上大型光学...
LAMOST望远镜坐落在河北承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是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的英文简称(The 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它的中文名字以一位元代天文学家的名字命名,叫做郭守敬天文望远镜。 这座造价两亿3...
工程方面,LAMOST未能达到原定目标,尤其是河外巡天。设计的星等限制导致河外星系观测受限,实际星等仅达到18等,远低于预期的20.5等,降低了观测能力。尽管如此,LAMOST将所有时间集中在银河系内巡天,对银河系科学产生了一定的补益。在实际观测中,LAMOST仅获得有限的河外天体光谱,远低于预期目标。造成...
这架名为“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简称“LAMOST”,又名“郭守敬望远镜”)是一种设计巧妙的仪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承担研制的我国自主创新的、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兼大口径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它能够同时看到更宽,更深的天空。依托它获取到的数据,制作了世界上最大的恒星光谱...
近期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的消息一度引发大家对LAMOST的关注。对于该望远镜,网上褒贬不一,并且有很多人不了解这台大型望远镜,笔者就此展开望远镜结构科普以及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国为什么要研发制造这台望远镜? 改革开放以来,大型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这类设施的...
LAMOST (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 是中国的一台重要天文观测设备,用于进行大天区的光纤光谱观测。在LAMOST中,等效口径是指望远镜的有效接收面积,通常以英寸(inch)或米(m)为单位。 LAMOST 的等效口径是4 米(4 meters)。等效口径是衡量望远镜接收光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