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耳-汤姆逊效应(Joule-Thomson effect),也称为焦耳-汤姆孙效应或焦耳-汤姆孙效应,是指气体在通过一个节流孔(如针阀)时,由于节流作用,气体的压强降低,温度也会随之降低的现象。这个效应是由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和威廉·汤姆逊(后来的开尔文勋爵)在1852年发现的。基本原理1. 气体节流:当高压气体通过一...
焦耳-汤姆孙效应(Joule-Thomsoneffect)焦耳-汤姆孙效应(Joule-Thomson effect)气体通过多孔塞时所发生的温度变化现象,也可泛指较高压强气体经过多孔塞、毛细管、节流阀(通径很小的阀门)等装置降为低压气体时发生的温度变化现象。这是由焦耳和汤姆孙(即开尔文(Kelvin))最早于1852年在研究气体内能的性质时所发现...
Joule-Thomson效应的原理是基于气体的内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当气体膨胀时,气体的内能会减少,导致气体的温度下降。而在Joule-Thomson实验中,如果气体在膨胀过程中温度升高,那么气体的内能就会增加,从而导致温度的上升。 Joule-Thomson实验可以通过实验装置来实现。实验装置一般包括高压气体的容器、细小的孔或阀门、压力计和...
μ即为Joule–Thomson coefficient. 表示了当压力变化趋近于0时,温度变化与压力变化之间比值的极限。大多数气体在室温下节流后,温度随压力降低而降低,μ>0,为正效应;氢气和氦气在室温下节流后温度升高,μ<0,为负效应。对于理想气体,μ=0。 1)μ的计算: ...
焦耳joulethomson效应节流effect 焦耳-汤姆孙效应(Joule-Thomsoneffect) 气体通过多孔塞时所发生的温度变化现象,也可泛指较高压强气体经过多孔塞、毛细管、节流阀(通径很小的阀门)等装置降为低压气体时发生的温度变化现象。 这是由焦耳和汤姆孙(即开尔文(Kelvin))最早于1852年在研究气体内能的性质时所发现的,人们称它为...
1. 理论基础与历史沿革1843年,伟大的科学家Joule在热功当量实验的同时,揭示了气体膨胀时的温度变化奥秘。作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重要奠基人,Thomson(即Kelvin)曾挑战过Joule的理论,但最终接受并与其合作,共同推进了科学的进步。1852年,Joule Thomson效应——一种基于节流过程的冷却现象,正是这一历史...
Joule-Thomson效应Joule在1843年所做的气体自由膨胀实验是不够精确的,1852年Joule和Thomson设计了新的实验,称为 节流过程。在这个实验中,使人们对实际气体的U和H的性质有所了解,并且在获得低温和气体液化工业中有重要应用。节流过程 在一个圆形绝热筒的中部有一个多孔塞或小孔,使气体不能很快通过,并维持塞两边...
对于费米气体的Joule-Thomson效应,与经典气体的性质不同,费米气体会展现出一些奇特的现象。 当费米气体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时,它的温度通常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是,当费米气体的粒子数密度很高时(即所谓的费米温度高),它会表现出与经典气体不同的效应。当费米气体经过孔口时,其粒子会发生布居状态的变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