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E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2、IPSP特点: (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 (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 (3)I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 (4)I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反馈...
EPSP和IPSP是神经科学中的专业术语,分别代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全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是神经元间传递兴奋信号的关键机制。当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等)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
突触传递类似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是一种“电-化学-电”的过程;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过程。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它们的不同这是由轴突末梢所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以及这些递质与突触后膜的不...
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IPSP。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增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可以发生总和。
简述EPSP和IPSP的产生机制。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答: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增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可以发生总和。 突触下膜在化学递质作用下,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
IPSP: 定义:IPSP是神经元受到抑制性突触影响时产生的电位变化。 作用:引起突触后膜的超极化,降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 产生机制:主要涉及氯离子的内流,使膜电位向负方向移动。EPSP: 定义:EPSP是神经元受到兴奋性突触影响时产生的电位变化。 作用:导致突触后膜的去极化,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
EPSP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的神经元,提高突触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去极化,降低膜电位,增强突触后膜兴奋性,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PSP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的神经元,提高突触后膜对K+、Cl-,特别是Cl-的通...
IPSP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PSP: 定义:指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降低的电位变化。 作用:主要起到抑制神经元兴奋的作用。EPSP: 定义:指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增高...
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增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可以发生总和。 * EPSP产生的离子机制 ( 突触后膜 - Na+, K+内流 - 去极化) 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