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G是指心电图,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心电图常出现R波增高、S波加深、V1导联R/S比例增大等波形。 1、R波增高 由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右心室肥大,导致右心室负荷增加,引起心电图上的R波振幅增高。 2、S波加深 病人因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需要较大的力量抵抗肺动脉的压力,可能会引起右心室壁增厚,造成S波...
心电图(ECG)是心电图的英文缩写,包含了许多项目,其正常值具体如下:一、P波高度应小于2mm;二、PR区间应在0.12-0.20s之间;三、QRS的时间限制应在0.11s左右;四、ST段一般与TP段平齐,即ST段应与基线平齐,ST段升高或ST段下降均为心肌缺血;5、T波的高度小于R波的1/4,但临床意义并不是很大,如果仅仅是单纯的...
T波低平:对于主波向上旳导联,只要T波振幅<同导R波1/10就叫T波低平。主波向上旳导联T波倒了就叫T波倒置,主波向下旳T波正常旳就是倒置旳第36页ST-T变化各情形相称复杂,简朴点说,多考虑临床意义如下: 1、冠脉供血局限性或心肌缺血(后者更严重): 若有胸闷胸痛等史,或有冠心病病史,ST-T变化多诊断冠脉供血...
P波 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波形圆形,振幅:肢导 < 0.25mV;胸导 < 0.2mV P-R间期 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正常范围:0.12~0.20s ,心动过速时缩短,心动过缓时延长时延长 QRS波群 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V1< 1mV V5、V6 < 2.5mV ;V3 R/S=1 ;AVR < 0.5mV ;AVL < 1.2mV ;AVF < 2....
ECG中心率的测量原理是根据心电图上的R波,即心跳时心脏产生的电信号的峰值。首先,利用ECG记录设备记录下心电信号,然后使用软件或人工的方式找到R波。通过计算相邻两个R波之间的时间差,即可得到心率。心率的单位是次/分钟。ECG测量心率的方法准确度非常高,因此在临床和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P 波形态多为正向,圆钝,时限一般小于 0.12 秒,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不超过 0.25mV。在Ⅰ导联,由于其电极连接方式(左上肢为正极,右上肢为负极),心房除极向量从右上向左下,与该导联导联轴方向基本一致,所以 P 波多直立。 QRS 波群:反映心室除极。QRS 波群形态多样,正常时限为 0.06 0.10 秒。R 波为主波,且...
巨R波综合征属于特殊类型的心电图之一,其特征为以心电图出现巨大R波改变为突出征象的心电图综合征,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心肌缺血,临床少见但病情危急,通常在劳累、运动、情绪激动及其他应激情况下诱发症状,巨R波综合征的主要疾病为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进行性恶化,可...
病情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心电图(ECG)上常出现右心室肥大的波形特征。 1.P波改变:通常可见P波高尖,尤其在导联II、III和aVF导联中,这是由于右心房增大所致。此现象被称为“Ppulmonale”。 2.QRS波群变化:右心室肥大可能导致V1导联的R波增高,而在V5、V6导联则出现较深的S波。这种波形被称为右侧胸导联...
位置:T波末到U波(复极-80mv~-90mv) 特点:较小刺激、阈下刺激就可产生动作电位,但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慢,幅度低 机制:Na+-K+泵发挥作用 (5)易颤期:给予刺激易发生折返刺激引起颤动 位置:相对不应期前半部分 心房易颤期:R波下支及S波处 心室易颤期:T波顶峰前20ms处易发生室颤 ...
T波:代表心室复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是继S波后的一个振幅较低的波,波形呈现扁平形状,在R波为主的心电图上,T波不应太低。 U波:位于T波之后,代表心室后继电位,同T波方向一致,幅度较T波低,有时波形不明显。 同时可以将ECG信号分为几个典型间期和典型段,如P-R段、P-R间期、QRS间期、S-T段和Q-T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