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T&Tag ( 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Tagmentation)技术于2019年5月由Steven Henikoff博士实验室研发并首次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报道[1]。相比于ChIP技术来说,CUT&Tag技术凭借原位捕获DNA与蛋白质互作的特点,建库更高效简便,信噪比更高,样本量要求更低,众多优势让其迅速成为研究DNA-蛋白质互作的新宠与热点技术,被广...
CUT&Tag是研究蛋白和DNA互作新兴的实验方法,该方法是通过蛋白特异性抗体引导Protein A-Tn5酶在目标蛋白结合的DNA位置进行切割,并且在序列两端加上测序接头,经过PCR扩增后形成可用于高通量测序的文库,随后对文库进行测序分析从而解析与目标蛋白结合的DNA片段。 CUT&Tag技术原理 02 实验流程 CUT&Tag实验流程较为简便,首先...
CUT&Tag技术的核心是在Tn5上融合了protein A/G抗体结合功能域的转座体pAG-Tn5。在进行CUT&Tag实验时,首先进行靶蛋白特异性抗体(一抗)孵育,使抗体进入细胞与靶蛋白结合。为了放大信号,同理接着进行二抗孵育。zui后孵育pAG-Tn5转座体,使得转座体进入细胞并与抗体结合,这样就把转座体间接的固定在靶蛋白上,随后加入Mg...
CUT&Tag技术从19年问世以来,因该技术的普适性使其一直备受关注,被广泛应用于科研与医学领域。 随着单细胞等前沿技术的发展,CUT&tag也被应用到了单细胞层面,如scCUT&Tag。 与此同时,空间组学技术近年来也备受关注,Nature 杂志将空间多组学分析(spatial multi-omics)称为2022年最值得期待的七个技术领域之一。 最近...
CUT&Tag在植物上的应用 2019年Kaya-Okur等人首先在哺乳动物中使用CUT&Tag技术提供了高分辨率测序来分析不同的染色质组分,通过在低样本量和单细胞水平分析组蛋白修饰、RNA聚合酶II和转录因子的表达证明了CUT&Tag技术的实用性 (Kaya-Okur et al., 2019)。这是首次运用CUT&Tag技术进行动物细胞组蛋白修饰及转录因子结...
一、CUT&Tag技术发展历程 ChIP-Seq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ing) 因能真实、完整地反映靶蛋白与DNA序列的结合情况,因而成为一直以来研究DNA-蛋白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但ChIP-Seq继承了ChIP的难点与局限性:需要大量细胞投入(106-107),甲醛交联易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对染色质的完整性、免疫沉淀抗体的特异性...
CUT&Tag技术:研究组蛋白乳酸化修饰调控心肌梗死后修复机制 心梗 ,也称心肌梗死,也就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被血栓堵死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心肌梗死已经是人类心血管疾病中的“头号杀手”, 往往在短时间内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上至八九十岁,下至二十岁都有可能发病。有研究表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修复信号...
CUT&Tag技术自2019年问世以来,不断突破创新,从最初只能做组蛋白修饰,到现在越来越多转录因子见刊,甚至各种R-loop、G4结构的研究也被大量报道。更不要说单细胞技术爆火的现在,scCUT&Tag技术中,各种动物、细胞以及植物的文章见刊,并且CUT&Tag技术还衍生出了多靶标CUT&Tag,实现一个细胞,多个靶标的研究。
CUT&Tag是针对ChIP-Seq的局限性而创建的研究基因组中组蛋白修饰以及染色质结合蛋白和DNA相互作用的高效新技术。尽管与ChIP-Seq原理相似,CUT&Tag可以在新鲜细胞原生的状态下,利用Tn5转座酶复合体转座的特性在获取片段化DNA的同时完成了末端添加建库测序所需的扩增引物及条形码序列。它具备了操作简单快速(1-2天可完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