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系列表征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了Cu-Ag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在CO-EC过程中,Ag有效地捕获CO并将其转化为含氧化合物COH*前体。随着反应的进行,COH*从Ag转移到Cu,并且COH*与Cu上产生的*CHx偶联,这不仅增强了含氧化合物的产生,而且阻断了HER的活性位点;同时,COH*中间体在Cu上的富集和HER的抑制有助于减少乙烯生成...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的沈少华教授课题组在Cu基催化剂中引入Ag这一具有弱*CO结合强度的金属,形成Ag-Cu双金属表面合金(AgxCu100-x),通过调整表面合金组分和外加电压,在ECO2RR中分别实现了对C2烃/醇产物(如C2H4和C2H5OH)、C1烃/醇产物(如CH4和CH3OH)和CO的可控选择性生产。 表面富Cu的AgxCu100-x(14 < x < 34...
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罗健平(LOH Kian Ping)、天津大学张兵和四川大学李红娇等利用Ag在液相中对CO的强吸附作用,设计并构建了具有丰富Ag中心和Ag-Cu界面的Cu-Ag双金属催化剂。 基于一系列表征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了Cu-Ag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在CO-EC过程中,Ag有效地捕获CO并将其转化为含氧化合物COH*前体。随着反应的进行...
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罗健平(LOH Kian Ping)、天津大学张兵和四川大学李红娇等利用Ag在液相中对CO的强吸附作用,设计并构建了具有丰富Ag中心和Ag-Cu界面的Cu-Ag双金属催化剂。基于一系列表征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了Cu-Ag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在CO-EC过程中,Ag有效地捕获CO并将其转化为含氧化合物COH*前体。随着反应的...
西安交通大学沈少华教授课题组在Ag-Cu双金属表面合金上实现了具有可控产物选择性的电化学CO2还原反应(ECO2RR),通过调节表面成分和施加电势实现了对C2烃/醇(约60%的法拉第效率,FE)、C1烃/醇类(约41%的FE)和CO(约74%的FE)的高选择性。相关工作以“Decrypting the Controlled Product Selectivity over Ag-Cu Bimeta...
Nature子刊:Cu-Ag催化剂电催化水还原和甲醛氧化双重制氢由于缓慢的析氧反应(OER),水电解制氢的广泛应用受到其高电压需求和低能量转换效率的限制。基于此,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孙宇杰教授和加州大学河滨分校De-en Jiang(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一种Cu3Ag7电催化剂。作者以Cu3Ag7和Ni3N/Ni作为阳极和阴极电催化剂构建了...
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罗健平(LOH Kian Ping)、天津大学张兵和四川大学李红娇等利用Ag在液相中对CO的强吸附作用,设计并构建了具有丰富Ag中心和Ag-Cu界面的Cu-Ag双金属催化剂。基于一系列表征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了Cu-Ag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在CO-EC过程中,Ag有效地捕获CO并将其转化为含氧化合物COH*前体。随着反应的进行...
近日,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杨培东教授课题组在Joule上发表题为“Cu-Ag Tandem Catalysts for High-Rate CO2Electrolysis toward Multicarbons”的研究论文。电化学还原CO2生成多碳分子是一个复杂的多电子转移过程。若将该反应分为由多个催化位点串联...
人们通过大量实验证实:设计多组分催化剂来改善Cu的催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如合金,表面掺杂,配体改性和界面工程。近年来,人们使用“串联催化”的策略以打破CO2-C2+的多步反应获得了一定成果。由于*CO(*为表面吸附的物质)与CO中间体对于CO2RR的转化至关重要,人们发现Cu在Ag和Au上的双金属串联具有出色的CO形成能力,...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Yujie Sun教授和加州大学河滨分校Yujie Sun教授报告了一种使用Cu3Ag7电催化剂,在碱性条件下用热力学更有利的反应(甲醛部分氧化为甲酸盐)取代OER的策略。该策略不仅产生比O2更有价值的阳极产物,而且以小的电压输入在阳极处释放H2。使用Cu3Ag7(+)||Ni3N/Ni(–)电催化剂的双电极电解槽可以在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