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也称肌酸磷酸肌酶(CPK),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肌。肝脏、胰腺和红细胞中含量很少。 CK是由M型和B型亚基组成的二聚酶体,形成3种异构同功酶,即CK-MM、CK-MB、CK-BB。 由上图可以看出,心肌...
CK-MB是心肌酶的一种,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也叫做肌酸磷酸激酶(CPK),肌酸激酶同工酶其中的一种叫做CK-MB。 CK-MB的临床意义: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CK-MB敏感度明显高于总CK值,一般在发病后3-8小时增高,9-30小时达到高峰,48-72小时恢复正常水平。与CK比较,CK-MB的高峰出现的早、消失得较快,对诊断发...
但cTn也存在着局限,主要问题是:① 心肌细胞不仅在细胞死亡时释放胞内的cTn,也可能在受到可逆性损伤时做到这一点;② 因为大量cTn经肾代谢,所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cTn水平也不能代表心肌损伤的真实状况;③单个细胞释放的蛋白量无法确定,不能通过血浆cTn...
CPK-MB在心肌梗塞后 开始升高, 达高峰, 消退。 cK 或cK— MB 的血清浓度与坏死的心肌数量成 ,其浓度高低有助于判断心肌梗塞的
CK-MB/CPK比值急性心肌梗死目的:观察血清CPK,CK-MB及CK-MB/CPK动态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应用。方法:测定40例心肌梗死患者4h内、4h~8h、8h~12h、12h~24h及48h~72h血清CPK、CK-MB活力及CK-MB/CPK比值。结果:胸痛发作4h内CK-MB/CPK比值明显增高且大于正常参考值0.05(P<0.01),于8h~12h达峰值,...
磷酸肌酸激酶(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存在,是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的一种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4小时,血液中此酶活动即开始升高。比血清中谷草转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变化都出现得早。临床意义:(1)心肌梗塞后,CPK较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特异性高,但持续时间...
CPK-MB在心肌堵塞后 开场升高, 达顶峰, 消退。cK或cK—MB的血清浓度与坏死的心肌数量成 ,其浓度上下有助于判断心肌堵塞的
问题分析:肌酸激酶(CK),旧称肌酸磷酸激酶(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肌组织中。CK的检测是心肌和骨骼肌疾病诊断中最特异和最造纸厂的指标。其检测结果以单位/升(U/L)来表示。 血清肌酸激酶的正常参考值: 男性 25-200U/L 女性 25-170U/L 血清肌酸激酶检测异常有什么临床意义? 1、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
CK-MB单纯升高没有临床诊断意义,但若其与CPK同时增高,同时有感冒的病史,需要考虑存在心肌损害。多见于病毒性心肌炎。 肌酸激酶的同功酶在临床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各种病变包括肌肉萎缩和心肌梗塞发生时,人的血清中肌酸激酶水平迅速提高。 推荐权威三甲专家 朱航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三甲 ...
以前临床常习惯将此酶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PK),目前国外已摒弃不用。现在直接称为肌酸激酶,用符号CK表示(以下简称CK)。 CK作用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 肌酸激酶(CK)分为胞浆型和线粒体型,胞浆型根据M、B亚基的不同,分为CK-MM、 CK-MB、CK-BB三种亚型,线粒体型由两个mt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