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MB是非常重要的心肌指标,临床将它当作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辅助诊断工具。肌酸激酶(CK-BB)可分为CK-BB、CK-MB、CK-MM三种,临床上可作为心肌梗死后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CK-BB主要存在于大脑,而CK-MB含量最高,CK-MM占骨骼肌的90%。因此,CK-MB对心肌有很高的特异性,尤其是在心肌梗死发作时,它会大量分泌到...
1、营养不良:儿童营养不良可能导致心肌发育不良,使心肌酶活性升高,进而导致心肌三项CK-MB偏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参松养心胶囊、维生素C片、辅酶Q10片等药物治疗。 2、病毒感染:儿童免疫力较低,容易感染病毒,如流感病毒、鼻病毒等,这些病毒可能侵犯心肌,导致心肌三项CK-MB偏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阿昔洛韦片...
CK一MB指标偏高可能是情绪激动、药物影响、心肌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心肌梗死等因素引起的,需要到医院检查治疗。 1、情绪激动:如果情绪过度激动有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应激反应,可能会引起CK一MB指标偏高,需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有可能会逐渐恢复。 2、药物影响:如果是正在服用他汀类的药物或者是镇静催眠类的药物,可能...
CK-MB称为肌酸肌酶同工酶MB型,CK即肌酸肌酶,MB指其中一个亚型。肌酸肌酶存在于全身的各部分肌肉组织中,比如胳膊、腿等肢体的骨骼肌,以及心肌,也包括胃肠道平滑肌。上述肌肉受到损伤时,肌酸肌酶会从肌细胞中释放进血,经过化验可发现上述情况。CK-MB是肌酸肌酶的亚型,
CK-MB就是磷酸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心肌中,是肌酸激酶的同工酶,其升高的临床意义如下: 1.通过观察血清中CK MB水平增高的程度及动态演变过程,判断是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该酶在心肌梗死后3-8小时左右开始增高,18-24小时达到高峰,持续3-4天恢复正常水平。其高峰出现的时间越早,提示心梗预后越好,如果在下降过程中出现...
目前测定CK-MB有几种主流的方法:免疫抑制法(活性)、胶乳免疫比浊法(质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质量),目前大部分的检验科采用的仍然是免疫抑制法测定,其原理为CK-MB本身含有一半的M亚基,采用CK-M抗体抑制M亚基活性后,其只剩下了CK-B亚基,将结果乘以2后...
ck-mb属于肌酸激酶同功酶,该数值偏高多提示心肌损伤。 肌酸肌酶属于细胞能量代谢关键酶,在骨骼肌中的含量比较高,也可能会在心肌细胞、脑细胞中。通过电泳法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数值为>0.05U/L,酶速率法37℃检测为>18U/L则称为肌酸肌酶同工酶偏高,多提示肌肉损伤,尤其是心肌损伤。 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要警惕是病...
目前CK-MB质量测定大部分医院都采用的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由于成本、效率与检测时间的原因,不可能单独在化学发光仪器上检测,且成本高昂,所以使用生化试剂,检测量大,10分钟即得结果,兼顾了成本与效率。 有研究表明标本溶血,CK-MB的质量和活性都会增高,当分别检测活性和质量...
CK-MB是肌酸激酶同工酶,正常范围在5ng/ml以下。肌酸激酶是广泛存在于正常组织中的一种成分,主要在各种肌肉组织中,如骨骼肌即平常运动的肌肉,心肌组织中也存在大量的肌酸激酶,心肌组织中特有的肌酸激酶称为肌酸激酶同工酶即CK-MB,它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正常情况下CK-MB在血液中的含量非常低,因为都存在于...
CK-MB高的原因可能有遗传因素、药物、心脏外伤、心肌炎、心肌梗死等,如有疑问,建议就医进行咨询。 1、遗传因素:CK-MB升高可能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的表现,称为家族性CK-MB升高。 2、药物:某些药物,如他汀类调脂药,用药后可能会导致CK-MB变高。 3、心脏外伤:例如心脏钝挫伤或其他类型的心脏外伤,也可能导致心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