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D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是评估骨骼健康、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参考标准有T值和Z值:T值:主要用于成年人,是将个体骨密度与同性别、健康的年轻成年人(一般为20 30岁)的骨密度峰值进行比较得出的数值。参考标准为:T值≥-1.0为正常;-2.5<T值<-1.0为骨量减少;T值≤-2.5...
T值和Z值 T值是报告单最重要的指标,T值的正常参考值在-1至1之间;若T值在-2.5至-1之间,说明有骨量减少,但达不到骨质疏松的程度,若T值小于-2.5表明有骨质疏松。T值适用于诊断绝经后女性及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其原理是将患者的骨密度与30岁健康人的骨密度(人生骨量峰值)进行比较。Z值是将患者的骨密...
在统计学上,异常低的Z-值,应引起病人和临床医生的注意。但Z-值正常并不能表明完全没有问题。例如,老年人Z-值正常不能代表其他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很小。老年人随着骨量丢失,骨密度减少,骨质量下降,骨的脆性增加,因此,临床上利用T-值来准确地解决这个问题 2. T值的用法 通常光密度法研究的T值是将病人...
Z值是将测出的骨密度数据与同性别、同龄人群的骨密度数据库作比较得出的值。Z值主要应用于对儿童的骨质疏松症诊断,对成年人可反映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是根据T值进行诊断,应用于白人绝经后的妇女。 当T值>-1为正常; 当T值在-1~-2.5为骨量减少(低骨量); 当T值<-2.5即为...
Z值≤-2.0 视为“低于同年龄段预期范围”或低骨量。 ⑤骨密度在正常范围,是指骨密度仪测的这几个部位的骨量和同年龄段人群的平均水平差不多。可以认为目前没有骨质疏松症,但是并不代表您每天的饮食中钙是充足的,VD是充足的,也不代表说您不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而是此刻,您的骨密度还可以。而对抗骨骼衰老,...
正常状态下,T值应大于等于-1,Z值应大于等于-2。如果骨密度偏高,通常是一种机体代偿的表现,一般不能提示疾病。如果骨密度值偏低,即T值小于-1、Z值小于-2时,则属于指标偏低的情况。可能是年龄、饮食、骨质疏松等因素所致,可能导致肌肉力量下降、增加骨折风险。如骨骼存在异常,建议患者及时就诊,到正规医院...
其中,T值是将测出的骨密度数据和相同性别正常青年人的骨密度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出高低差,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指标。 其次,Z值是将测出的骨密度数据和同龄人的骨密度平均值进行比较,可以反映出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不作为诊断标准,对于儿童和成年人的判定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另外,骨密度BMD对于流行病学和临床的药效观...
T值是诊断骨质疏松骨定量检测主要依据。 年轻人(<40岁)诊断可用Z值、中老年人Z值< -2.0要考虑有否继发性骨质疏松可能。 骨密度(BMD)诊断标准是什么? T值:-1.0以上 正常 -1.0~>-2.5 骨量低下 ≤-2.5 骨质疏松 ≤-2.5 伴一处以上脆性骨折 严重骨质疏松 ...
骨密度(BMD)是最有效的骨折风险预测指标,骨折风险与骨密度呈几何级数关系,骨密度检查中通常用T值判断骨密度是否正常,当T>-1时为正常;当-1>T>-2.5时表示骨量低、骨质流失;当T<-2.5时表示有骨质疏松症,对于50岁以下的男性和绝经前的女性则用Z值判断,当Z<-2时提示骨量低;异常结果:骨量减少:骨密度值降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