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VD是指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的缩写。这是一种慢性疾病,由于血管内膜长期受到各种危险因素的损伤,导致血管壁的胆固醇和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可能破裂或破碎,导致血管堵塞,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ASCVD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外周动脉...
ASCVD 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统称,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 6 大类: 1.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实际上也可认为是高脂蛋白血症,一般以成人空腹 12~14 小时血甘油三酯超过 160mg/dl(1.81mmol/L),胆固醇超过 260mg/dl(6.76mmol/L)为高脂血症。大量流行病学...
部分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ASCVD中高危患者应考虑使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高危患者可考虑使用PCSK9抑制剂。 Q4: 如何评价他汀类药物在ASCVD一级预防中的地位和意义? 黄榕翀教授:所有降脂药物中,他汀类药物用于ASCVD一级预防的循证证据最为充分...
血脂异常与 ASCVD 发生机制相关研究进展 AS 的病理基础涉及血管壁的多方面变化,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是 AS 发病的三大核心机制。但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认为是 ASCVD 的核心机制,血管内皮不仅作为胆固醇进入血管...
通常情况下,ASCVD在医学上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简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动脉内皮损伤导致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进入内皮下被氧化,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引发的一类心脏和血管疾病。 而诱发ASCVD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肥胖和家族...
血脂检测的频率不能一概而论,不同人群,推荐的检测频率也一样。一般情况下,会根据年龄、ASCVD风险以及目前采取的治疗方式综合判定。“1 年龄<40岁的成人,推荐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年龄≥40岁成年人,建议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血脂检测。血脂检测应至少包括四项: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是一大类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疾病的总称。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全身动脉血管的不同部位,引发不同的心血管病: 1.心脏冠状动脉:心绞痛、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2.大脑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展(TIA)、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 ...
ASCVD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种全称,临床上被诊断为ASCVDs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急性冠脉综合征;有心肌梗死病史;有稳定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血管再通术(包括介入和搭桥手术);其他周围动脉疾病;血管再通手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或短暂脑缺血发作,这是全球第一个死亡原因。 2023-11-02推荐...
该研究共纳入963例确诊ASCVD(但既往无ACS或卒中)患者,包括糖尿病伴PAD、糖尿病伴CAD或严重CAD,且阿利西尤单抗组和对照组的基线特征保持一致。 降脂疗效 阿利西尤单抗组患者第24周LDL-C水平变化百分比相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相较于安慰剂对照组,75/150 mg Q2W阿利西尤单抗组在他汀治疗基础上额外降低LDL-C水平达50....
2型糖尿病(T2DM)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升高的血糖可通过损伤血管促进ASCVD发生、发展和恶化。将T2DM及糖尿病前期与ASCVD进行共病管理,在确诊糖代谢异常早期即对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将有效减少ASCVD的发生率、致死率与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