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4X4X4 RGB LED光立方的DIY制作。这款光立方以Arduino Nano为核心控制器,搭配10mm共阳极RGB LED灯,以及双面洞洞板,打造出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在开始DIY制作4X4X4 RGB LED光立方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Arduino Nano控制器板10mm共阳极RGB LED灯双面洞洞板杜邦线若干面包板(可选,用于连接...
数字写入(LED_BUILTIN,高);如果(发送序列){串行写入((uint8_t)0xAA);Serial.write((uint8_t)0xBB);Serial.write((uint8_t)0xCC);Serial.write((uint8_t *)ADCBuffer, ADCBUFFERSIZE);}画屏();数字写入(LED_BUILTIN,低);诠释t = TCNT1L; // 强制读取 TCNT1H按钮Timer1 += TCNT1H;}//---...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使用ArduinoNano 制作一个很酷的 4×4×4LED立方体。LED 立方体,也称为 LED矩阵,可以照亮您的房间、学习空间或创客区域,使其看起来非常酷炫。此外,它非常容易构建,并帮助您在电子和编码方面发挥创意。 我们的 LED 立方体尺寸为 4x4x4,由四层组成,每层包含 64 个 LED。这意味着,每层可容纳...
首先把电阻的一只引脚连接到 LED_BUILTIN 常量所指定的数字引脚,然后把 LED 灯较长的一只脚与电阻相连,最后把 LED 较短的另一只脚(负极、阴极)接到 GND 地。下图我们展示了 UNO 板的接法,而它 LED_BUILTIN 的常量值为 D13。 连接LED 的电阻阻值可以比 220欧更高,只要低于 1K欧 LED 都能点亮。 原理图...
本文采用Arduino NANO控制器、LED灯来实现仿生萤火虫,Arduino控制器控制4个翠绿色的LED灯以亮灭随机、亮度随机、顺序随机、时间随机的模式来模仿自然界中萤火虫的习性。 2原理及材料 仿生萤火虫的系统原理图如图所示,4个翠绿色的LED灯的正极依次连接至Arduino NANO控制器的数字端口D3、D5、D6、D9上,因为Arduino NANO...
Arduino Nano R3× 1个 9V电池(通用)× 1个 9V电池夹 × 1个 5毫米LED:黄色 × 4 5毫米LED:红色 × 2个 一个简单的Arduino Nano LED蜡烛,可容纳2至6个LED。 你会需要工具 一台安装了Arduino IDE的计算机,并且连接了一根微型USB电缆。 烙铁,焊锡和助焊剂。 热胶枪和胶水。 剪线钳/剥线钳。
下载附件中的例程点灯代码,使用Arduino IDE编译下载到板子,可以看到开发板上LED闪烁。 void setup() { // initialize digital pin LED_BUILTIN as an output. pinMode(LED_BUILTIN, OUTPUT); } void loop() { digitalWrite(LED_BUILTIN, HIGH); // turn the LED on (HIGH is the voltage level) delay(...
所以将程序改为下图这样,对于nano开发板来说没有任何变化。 这个程序函数的含义及用法应该都明白了。它就是定义一个引脚为电源。通过查找,我们知道引脚号是13。 点亮LED小灯的程序里还有一个程序函数: digitalWrite(LED_BUILTIN,HIGH)这是一个程序函数,有两个变量,我们再看一下它的说明: digitalWrite():将数字引脚...
做些记录,特别是led显示左移效果的代码,二进制位的特效函数 unsignedcharLedArray1[1][32]={0xff,0xd7,0x83,0xd6,0xc6,0xd4,0xc6,0x82,0xd6,0xba,0xff,0xff,0xff,0xff,0xff,0xff,0xff,0x97,0x57,0x81,0x95,0x55,0xd5,0xdf,0xdd,0xe1,0xff,0xff,0xff,0xff,0xff,0xff, ...
例如01.Basics里的Blink,使用板载的13引脚LED,交替亮灭。 // the setup function runs once when you press reset or power the board void setup() { // initialize digital pin LED_BUILTIN as an output. pinMode(LED_BUILTIN, OUTPUT); } // the loop function runs over and over again fore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