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M-183A导弹具有圆柱形结构、锥形整流罩及折叠翼(如图1所示)。导弹助推器是在ATACMS(陆军战役战术导弹系统)的基础上研发的。评估认为,AGM-183A的发射重量达3吨,长约6.5-6.7米,直径0.7-1米,射程超过1600千米,如果使用TBG项目开发的战斗部,其射程可超过2000千米。美...
[兵器面面观]放弃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 对美国空军意味着什么? 00:01:27 [兵器面面观]设计太过复杂可能是AGM-183A导弹失败的原因之一 00:01:14 [兵器面面观]高隐身突防OR高速突防 美国的导弹研制路线可能有失误 00:01:40[兵器面面观]放弃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 对美国空军意味着什么?来源...
中俄“乘波体”高超音速武器,比如东风-17和锆石导弹,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与AGM-183A的火箭助推方式迥异。超燃冲压发动机需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燃料喷射、混合和点火,其燃烧室压力变化剧烈,挑战极大。 美国HTV-2和X-51A等项目屡屡受挫,印证了这项技术的复杂性和不成熟性。测试设施落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这直接...
中俄“乘波体”高超音速武器,例如东风-17和锆石导弹,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与AGM-183A的火箭助推方式不同。超燃冲压发动机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燃料喷射、混合以及点火,其燃烧室压力变化巨大,甚至能达到百倍级别。美国HTV-2和X-51A项目屡次失败说明这项技术仍有待突破。测试设施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设备陈旧落后,制...
AGM-183A采用火箭助推无动力滑翔技术,利用火箭将滑翔体加速至五马赫以上,滑翔体依靠自身外形在大气层边缘机动,突破防御系统。看似简单的设计,实际工程却困难重重,挑战着技术的极限。毫秒之间,生死攸关,这便是分离动力学研究的焦点。它关注的是极短时间内发生的剧烈变化,例如分子键的断裂重组。这些变化过程,肉眼...
一、AGM-183A 的技术困境:从设计到测试的“致命陷阱”AGM-183A 采用“火箭助推+无动力滑翔体”(HGV)的技术路线,其核心在于借助火箭把滑翔体加速到 5 马赫以上,然后滑翔体凭借气动外形在大气层边缘进行机动突破防御。这一路径看起来简单,然而在工程化的进程中却暴露出一系列要命的问题:分离动力学:毫秒级的...
自从2018年亮相以来,美国空军的AGM-183A“空射快速反应武器”备受瞩目,成为美军追赶中俄高超音速技术的关键利器。这款宣传中声称“5分钟打遍全球”的武器在测试中却屡遭波折。2021年进行的三次试射以失败告终,而2023年虽宣称取得“部分成功”,但随后的消息显示仍有技术缺陷。AGM-183A的坎坷历程,揭示出高超音速...
美国空军对数字化模拟过度依赖,实际试射次数严重不足,AGM-183A导弹仅试射7次,远少于俄罗斯“匕首”导弹部署前的20多次试射。这种情况下,军队内部的层层审批机制又对失败缺乏容忍,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技术革新将重塑未来竞争格局,战略调整迫在眉睫。企业需要紧盯科技前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
AGM-183A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技术难题,更体现出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开发上的战略失误。技术路线频繁变动 美国早期将重点放在超燃冲压发动机上,比如X-51A,但到了2010年代,面对中俄威胁,急于转向火箭助推滑翔体。这种想要兼顾多方面的做法导致了资源的分散。反观俄罗斯的先锋导弹和中国的DF-17,专注于单一技术路线,迅速...
AGM-183A的失败,技术难题只是表象,背后是美国高超音速武器发展战略的严重失误。技术方向反复变动 美国最初押宝超燃冲压发动机,比如X-51A。但2010年后,面对中俄压力,急转弯研发火箭助推滑翔体。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做法,导致资源四分五裂。反观俄罗斯先锋导弹和中国DF-17,它们专注单一技术,已率先装备部队。工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