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原理 纳米红外AFM-IR技术利用AFM探针对样品局部通过红外吸收产生的热膨胀信号进行检测。具体原理如下: AFM工作原理:AFM通过激光反射悬臂梁(也称为光杠杆原理)来工作。激光经过悬臂梁的背面反射到探测器上,悬臂梁前端的针尖在样品上扫描,随着样品的高低起伏变化,探测器上的信号也会发生变化,这些信号经过转换后得到样...
进行AFM-IR测试的样品需遵循一系列制样原则。首先,样品尺寸需控制在20×20×10 mm以内,且可检测区域应位于样品中心10 mm之内。其次,样品的平整度对测试结果影响显著,起伏越小、平面越平整的样品越容易获得准确的结果。对于超薄样品(<50 nm),则需制备在平整的金基底上以保证测试质量。在制样过程中,还需注...
一、AFM-IR测试原理 AFM-IR测试是一种结合了原子力显微镜和红外光谱技术的方法,用于在纳米尺度上研究材料表面性质。在AFM-IR测试中,原子力显微镜用于获取样品表面的形貌图像,而红外光谱技术则用于激发和检测样品中的分子振动。通过将两者结合,AFM-...
AFM-IR是一种将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红外光谱(IR)结合起来的技术,用于在纳米尺度上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材料表征。对于SAM材料,AFM-IR可以通过红外吸收光谱来识别SAM的化学基团,这样可以区分SAM材料和基底,确认SAM在基底的分布情况。 AFM-IR原理:如下图所示,在测试AFM的同时,将一束红外激光达到针尖位置,激光和样品产生...
AFM-IR的原理,是利用AFM探针检测针尖处的样品表面因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而导致的热膨胀。Mark S. Anderson与A. Hammiche等于1998年几乎同时独立构建了AFM-IR的仪器架构(Appl. Spectrosc., 1999, 53, 810−815; Appl. Spectrosc., 2000, 54, 349−352),并且完成了对于高分子薄膜材料的测量。目前商品化的...
8.afm-ir的原理: 9.afm-ir将原子力显微成像技术与红外光谱联用,利用了光诱导力技术,通过尖端增强的光照得到样品的局部极化,使用机械测量的方法来测量探针针尖与样品间的局部极化力,该局部极化力反映了针尖与样品间的近场光学相互作用。用这种方法代替传统的光学检测方法,可实现有机材料纳米级光谱的分析。光诱导力技...
其工作原理为:从光源发出的红外光经过折射率大的晶体再投射到折射率小的试样表面上,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入射光线就会产生全反射.事实上红外光并不是全部被反射回来,而是穿透到试样表面内一定深度后再返回表面在该过程中,试样在入射光频率区域内有选择吸收,反射光强度发生减弱,产生与透射吸收相类似图,从而获得样品...
分析原理:将一个对微弱力极敏感的微悬臂一端固定,另一端有一微小的针尖,由于针尖尖端原子与样品表面原子间存在极微弱的作用力,通过在扫描时控制这种力的恒定,带有针尖的微悬臂将在垂直于样品的表面方向起伏运动。从而可以获得样品表面形貌的信息 谱图的表示方法:微悬臂对应于扫描各点的位置变化 ...
AFM-IR的原理: AFM-IR将原子力显微成像技术与红外光谱联用,利用了光诱导力技术,通过尖端增强的光照得到样品的局部极化,使用机械测量的方法来测量探针针尖与样品间的局部极化力,该局部极化力反映了针尖与样品间的近场光学相互作用。用这种方法代替传统的光学检测方法,可实现有机材料纳米级光谱的分析。光诱导力技术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