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红外AFM-IR技术可以同时获取表面形貌和成分信息,图片来自https://www.attocube.com/en/products/microscopes/nanoscale-imaging-spectroscopy/technology/AFM-IR 技术原理 纳米红外AFM-IR技术利用AFM探针对样品局部通过红外吸收产生的热膨胀信号进行检测。具体原理如下: AFM工作原理:AFM通过激光反射悬臂梁(也称为光杠杆原...
AFM-IR测试是一种结合了原子力显微镜和红外光谱技术的方法,用于在纳米尺度上研究材料表面性质。在AFM-IR测试中,原子力显微镜用于获取样品表面的形貌图像,而红外光谱技术则用于激发和检测样品中的分子振动。通过将两者结合,AFM-IR测试能够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分子振动信息,从而揭示材料表面的纳米级结构和性质。 二、AFM-IR...
进行AFM-IR测试的样品需遵循一系列制样原则。首先,样品尺寸需控制在20×20×10 mm以内,且可检测区域应位于样品中心10 mm之内。其次,样品的平整度对测试结果影响显著,起伏越小、平面越平整的样品越容易获得准确的结果。对于超薄样品(<50 nm),则需制备在平整的金基底上以保证测试质量。在制样过程中,还需注...
纳米红外原理 AFM-IR通过使用AFM探针的尖端来检测局部样品表面因吸收红外辐射而引起的热膨胀,并且,AFM针尖可以检测空间分辨率接近AFM尖端半径(20 nm)热膨胀,因此,AFM针尖就充当IR的检测器,原理如下图所示。 红外激光引到探针下面。当样品...
其基本原理在于,样品在不同波长的红外光照射下会产生吸收。这些吸收激光脉冲的样品在激光脉冲持续的时间内会产生局域热,从而迅速升温并发生热膨胀,进而影响AFM悬臂的振荡。通过傅里叶变换等信号转换技术,可以产生光探测信号,这就是所谓的光热诱导共振(PTIR)现象。它不仅能够同时提供样品的形貌信息和谱学信息,甚至...
AFM-IR原理:如下图所示,在测试AFM的同时,将一束红外激光达到针尖位置,激光和样品产生光热诱导共振,这个信号会被针尖反馈给探测器,产生时域信号,再经过傅里叶转化就获得了频域信号,也就是红外光谱。这种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化学图像,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一句话概括就是:AFM-IR用...
AFM-IR 纳米红外振动光谱(AFM-IR)是一种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红外光谱技术,通过采集样品在激发光照射下的振动信息,能够获得所测样品微区(50 μm)的红外吸收光谱与分辨率为20 nm的红外吸收成像,进而能够将获得样品的表面形貌的信息与光谱信息关联,提供样品表面化学...
AFM-IR的原理,是利用AFM探针检测针尖处的样品表面因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而导致的热膨胀。Mark S. Anderson与A. Hammiche等于1998年几乎同时独立构建了AFM-IR的仪器架构(Appl. Spectrosc., 1999, 53, 810−815; Appl. Spectrosc., 2000, 54, 349−352),并且完成了对于高分子薄膜材料的测量。目前商品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