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的全文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的出处与原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句充满智慧...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作为一代至圣先贤,万世师表,孔子一生的为人处世也自然成为了几千年以来后来之人的榜样和楷模。那么,孔子这一番关于人生几个重要年龄结点的作为,究竟是哪些具体的内容呢?“三十而立”,即30岁时,能够自立于世。具体...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的意思是: 1、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时,已经建立了稳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能够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并据此行动。 2、四十不惑:指人在四十岁时,已经经历过许多事情,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不再感到困惑和迷茫。 3、五十知天命:指人在五...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问,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已经不感到疑惑了。五十岁已经知道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六十岁就能听进不同意见了,七十岁按照自己的心愿行事,但不会...
在古代中国,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耳顺、70这些词汇源自儒家经典《论语》,用以描述人生不同阶段的境界和心态。 30而立:这意味着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能够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价值观和目标。他应该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三十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一个人从青涩的青年走向成熟...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30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上面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30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
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三十岁能够自立;(30岁的人, 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到了40岁,才不怀疑。人到了四十岁...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