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是一则源于《论语·为政》的成语,其字面意思为人在三十岁前后应该有所成就。这一成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一、字面意义 “三十而立”最直接的意思是,人到了三十岁这个年龄阶段,应该能够自立于社会,有所建树或成就。 二、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十...
“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对生活、职业、个人信仰有了明确的认识。 确定志向:一个人在十五岁时,通常能确定自己的志向。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和摸索,到了三十岁,他应该能够总结出自己的人生原则,这些原则将指导他以后的生活和选择。 人际关系:此外,“三十而立”也意味着一个...
三十而立,源于《论语·为政》的成语,意为人到了30岁就应该去面对一切困难。现代也有以此成语为名的小说和专辑。下面是unjs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解释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成语典故 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 简介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言:谦卑 中 传递祥和!行:举止 彬彬有礼!现常用来指人开始有所成就。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三十而立是一个汉语成语,来源于《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三十不惑,来源于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原出处的语句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其意就是三十岁进入了而立之年的意思。词义 三十不惑,又称而立之年。就是: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也就是说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有了独自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积累,对一些...
而立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 ér lì zhī nián,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成语出处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成语用法 语法用法:作定语、状语、指30岁 成语结构:偏正式 示例 到了而立之年的歌德更加发奋读书,所以他...
“30而立”是指一个人到了30岁这个年纪,已经具备了独自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和智慧,完全可以自立门户、建立事业。30岁是一个关键的岁数,这个年纪所面临的生活和职业压力非常大,需要做出许多有利于个人发展的选择,而不是再像20岁时那样漫无目的地发展。在“30而立”的时期,人们需要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30而立,40不惑”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关于人生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生命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应该达到的生活状态。 孔子将人生分为七个阶段: 1. 20岁,弱冠:意味着成年,开始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2. 30岁,而立:这个阶段的人应该确立...
三十而立是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它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