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孔测序的全长16S rRNA基因测序,尤其是采用牛津纳米孔技术(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y, ONT)进行的测序,能够覆盖所有高变区(V1-V9)。该技术在物种层面上提供了更高的分类学分辨率,适用于病原体的快速诊断和鉴别。然而,这一技术同样面临序列准确性较低的挑战,并且需要为长读段数据分析量身定制先进的生物信息...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在中国武汉隔离病房与COVID-19抗争两个月的71名一线医护人员(FHWs)和在常规医院治疗非COVID-19感染患者的104名二线医护人员(SHWs)通过16S rRNA全长测序研究了新冠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心理压力与肠道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结论:1、应激事件在FHW中诱发了显著的抑郁、焦虑和压力,并破坏了肠...
16S rDNA是原核生物编码核糖体30S小亚基组分(16S rRNA)的基因,全长1500bp左右,包括9个可变区(V1-V9)和10个保守区,是目前最适于细菌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的指标。一般二代扩增子只针对1-2个高变区,而三代扩增子则是对16S rDNA全长进行测...
自1977年起,16S rRNA基因(约1500个碱基对)因其以下特征被广泛应用于细菌的系统分类:1)存在于所有细菌中;2)包含9个可变区(V1-V9)可以有效地区分细菌种类;3)在可变区之间存在高度保守区域可作为纯化或扩增16S rRNA基因的靶点。为了利用16S rRNA基因解析细菌菌群的组成,自1985年以来,人们一直在开发可用于全面解析菌...
什么是16S rRN..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关键生物结构,由两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都包含蛋白质和核糖体RNA(r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rRNA负责将mRNA(信使RNA)中的遗传信息翻译成氨基酸序列,从而指导蛋白质
16S核糖体RNA(16S rRNA)是原核生物核糖体30S小亚基的一部分,其基因(16S rDNA)全长大约1,500碱基对(bp)。这个基因序列包括10个保守区和9个高变区(V1-V9),每个区的长度大约在30到100bp之间。保守区是所有细菌共有的,没有种间差异,能够反映生物物种的亲缘关系。而高变区则具有属或种的特异性,序列随菌间的...
可变区(V1-V9):序列差异显著,提供菌种特异性信息。 该基因长度约1,500 bp,兼具稳定性和足够的变异度,适用于细菌分类学分析。 2. 技术流程 样本处理:从纯培养菌落中提取基因组DNA; PCR扩增:使用通用引物(如27F/1492R)扩增16S rRNA基因全长或高变区(如V3-V4); ...
一、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的原理 16S rRNA基因是细菌基因组中编码核糖体16S rRNA分子所对应的DNA序列,序列全长约1540bp,由10个保守区和9个可变区(V1-V9)组成。保守区序列在细菌间差异不大,而高变区则具有种属特异性,因此最常用作细菌分类标准。通过提取环境样品DNA,扩增其中16S rDNA基因(常见扩增区域:V×4区、...
1. 16s rRNA基因的序列有10个保守区和9个高变区(v1-v9:长度分布范围约30~100bp)之分。 2. 保守区为所有细菌共有,细菌间无差别,能反映生物物种的亲缘关系,可变区具有属或种的特异性,序列则随菌间的亲缘关系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能揭示生物物种的特征核酸序列,被认为是最适于细菌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的指标...
由约1500个碱基对组成,包含9个高度可变区(V1-V9)和一些保守区。[1] 不同的可变区(Variable Regions)在不同的细菌和古细菌中具有不同的序列差异,因此可以用来区分和鉴定微生物种类。以下是对这9个可变区的简要介绍: The schema of ribosome complex and 16S rRNA ge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