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S rRNA基因测序和GC-MS 非靶向代谢组学双平台的运用,结合免疫组化的实验结果,比较完整地阐释了山奈酚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机制,对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这篇文章简单明了的实验思路,也可为相关研究的老师们提供参考。欢迎百度搜索鹿明生物——访问鹿明生物官网——了解16S rRNA基因测序和GC...
2021年7月,内蒙古医科大学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期刊发表的题为“Kaempferol Alleviates Murine Experimental Colitis by Restoring Gut Microbiota and Inhibiting the LPS-TLR4-NF-kB Axis ”的研究成果,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和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探究了山奈酚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机制。 中文标题:山奈酚...
16S rDNA是细菌基因组中编码核糖体RNA(rDNA)的DNA序列,不同种属细菌的16S rDNA序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用于检测和鉴定各种不同的致病菌,在微生物群落的系统进化与分类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是相对于靶向代谢组学而言的,又称为发现代谢组学。非靶向代谢组学不是对某一特定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
2021年7月,内蒙古医科大学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期刊发表的题为“Kaempferol Alleviates Murine Experimental Colitis by Restoring Gut Microbiota and Inhibiting the LPS-TLR4-NF-kB Axis ”的研究成果,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和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探究了山奈酚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机制。 中文标题:山奈酚...
本研究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基于斑马鱼幼鱼模型,多层次、多角度、多指标探讨白鲜皮在斑马鱼幼鱼中的肝毒性机制,寻找与肝毒性相关的微生物菌群和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探究白鲜皮肝毒性机制,为斑马鱼在中药肝毒性评价...
运用生物技术:16S rRNA基因测序、GC-MS 非靶向代谢组学 研究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最常见的炎症性肠病(IBD),其特点是预后不良,症状复发,有可能发展为结肠炎相关癌症,因此得到广泛关注。它与肠粘膜屏障功能缺陷有关,且特征之一是肠道微生物失调,因此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是一种可能的治疗策略。山奈酚(Kae)是一种从...
实验方法:16S rRNA基因测序+非靶向GC-MS代谢组检测 样本数量与类型:50 CRC vs 50 Healthy(H) volunteers;粪便样本 实验设计 (图片来自联川生物) 该研究发现CRC患者肠道粪便样本中微生态多样性显著降低,CRC 患者的肠道具有特征性改变,由76 个运算分类学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units,OTUs)组成的菌群谱是造成CRC 和...
(2)非靶向代谢组学揭示色氨酸代谢物作为有效的辐射防护剂 为了确定除SCFA以外的其他代谢物是否具有辐射防护作用,对来自精英幸存者和年龄匹配的对照小鼠的粪便样品进行了非靶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发现精英幸存者和对照之间的代谢产物非常不同。精英幸存者粪便中最丰富的代谢产物聚集在色氨酸代谢途径中,其中吲哚3-羧醛(I3...
本研究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在绵羊的饲料中添加OEO或LR后产生的回肠微生物群和代谢物组分,从而发现OEO提高了绵羊的平均日增益(ADG)、回肠淀粉酶活性,改善了肠道屏障功能。应用16S rRNA基因的测序深入了解补充OEO后回肠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可能的微生物原因。最后,使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鉴定...
2022年7月,甘肃农业大学雷赵民课题组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期刊发表的题为“Oregano Essential Oils Mediated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Metabolites and Improved Growth Performance and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in Sheep”的研究成果,本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在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