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薪火相传的龙川木偶戏 选集 更多 《探索·发现》 20250210 大地餐桌2025(6) 《探索·发现》 20250209 大地餐桌2025(5) 《探索·发现》 20250208 大地餐桌2025(4) 《探索·发现》 20250207 追踪眼镜王蛇(下) 《探索·发现》 20250206 追踪眼镜王蛇(上) ...
龙川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与黎咀镇虎口村骆氏家族分不开。据《龙川县志》记载,早在20世纪初,龙川就有木偶戏剧种,由黎咀虎口村老艺人骆三和骆七两兄弟从福建泉州引入。当时虎口村有两个提线木偶戏班尤为出名,班名叫“兆丰年”和“贺丰年”。两个戏班排演老式传统木偶戏,1953年后逐渐发展为手擎木偶。新中国成...
手擎木偶戏,又称“鬼仔戏”,是龙川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也是一门融合雕刻、表演、剧本、舞蹈、音乐等诸多要素在内的优秀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代传承人骆志鸿出生于木偶世家,他曾祖父骆七是黎咀木偶戏的奠基人,木偶...
戏团用白话文表演,所演节目有《白蛇传》、《夜打登州》、《舞狮》、《西厢记》等,被当地群众称为“鬼子戏”。当时的提线木偶戏,头、手、脚由木头做成,身架由铁线与竹子做成。一般一个木偶由7至10条线组成,复杂的木偶有20多条线。两个木偶戏团经常到定南、安远、龙南、和平、龙川等县巡回演出。
偶头内设有机关,木偶的嘴巴、眼睛、手脚能随着曲调的旋律张合转动,动作丰富,易于演员的表演。演员在幕后操纵一根命杆和两根手杆,集唱、念、做、打于一身,并配以音乐进行表演。木偶龙川木偶戏剧采用传统的民间小调及地方客家山歌、采茶调等曲调,曲调优美、热烈奔放、动听感人;唱腔吸收了客家山歌、采茶戏的精华,...
深圳新闻网2023年6月8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蒋荣耀 涂世琳)身高约80厘米,融洽泥塑、彩绘等艺术的龙川手擎木偶,造型精巧,配以明快的民间小调、采茶调等,吸引着往来于第十九届文博会11号粤港澳大湾区馆河源展馆的观展者。“龙川手擎木偶戏第一次来参加文博会,还是9年前,那时文博会还在福田的老馆举行,带队...
发表于 广东 龙川手擎木偶戏,又称"鬼仔戏",是河源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市博物馆二楼"非遗项目"展厅里就展示了一对生动的龙川手擎木偶. 龙川手擎木偶 据《龙川县志》记载,早在20世纪初...
龙川手擎木偶戏,又称“鬼仔戏”,是河源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市博物馆二楼“非遗项目”展厅里就展示了一对生动的龙川手擎木偶。 据《龙川县志》记载,早在20世纪初,龙川就有了手擎木偶戏剧种,由黎咀虎口村骆三、骆七兄弟从福建泉州引入,至今已有上百年的...
龙川木偶戏源于民间 扎根于广大群众的土壤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舞台上 “木偶们”以灵活的动作 惟妙惟肖的表演 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日,记者走进龙川县黎咀镇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骆志鸿父子,感受非遗文化木偶戏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感受这一艺术奇葩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