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理中汤是一种药,由黄耆、桂心、丹参、杏仁、桔梗、干姜、五味子、茯苓、甘草、芎组成,功效是主治上焦虚寒,短气不续,语声不出。处方 黄耆2两,桂心2两,丹参4两,杏仁4两,桔梗3两,干姜3两,五味子3两,茯苓3两,甘草3两,芎3两。功能主治 上焦虚寒,短气不续,语声不出。用法用量 上(口...
黄芪理中汤的功效为健脾益气、升举阳气,主要用于治疗上焦虚寒、长吁短叹等情况,建议由医生诊断后,再使用该方剂治疗。 黄芪理中汤属于中医方剂,由黄芪、桂心、甘草、川芎、丹参、杏仁、桔梗、干姜、五味子、茯苓等组成。其中黄芪能够补益心肺之气,桂心和干姜可以温通胸中之阳气,丹参、川芎活血化瘀,杏仁宽胸降气以平...
偏方一:黄芪理中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原料:黄芪、桂心各6克,丹参、杏仁各12克,桔梗、干姜、五味子、茯苓、甘草、川芎各9克。 制法:上药切碎。 用法:用水煎服。 功效:补气温阳,活血通络。 偏方二:半夏天麻白术汤 来源:《何氏济生论》。 原料:半夏、天麻、茯苓各9克,白术15克,橘红6克,甘草、生姜...
方子由黄芪建中汤和理中汤组成,黄芪建中汤是一剂处方,通常作为主方来治疗寒性胃痛,温养脾胃,来源于《金匮要略》,而理中汤则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一系列病症。方中黄芪健脾补中益气,桂枝、白芍、甘草、大枣、干姜温脾散寒,止痛和中,延胡索能够理气和胃,止痛,大枣可以补充气血,...
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中成药名。配方由炙黄芪、桂枝、白芍等组成。中药处方 炙黄芪20克,桂枝、白芍、党参、白术、、茯苓、制附子各10克,炙甘草、干姜各6克,大枣5枚。功效用法 水煎服。主治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进食、得温痛止,喜按,饥寒痛甚,伴有气短,言微易乏,四肢无力,久...
赵守真医案4.慢惊风——人参四逆汤/理中汤加黄芪、补骨脂 汤儿5岁,禀赋不足,体弱多病。恣意食肉啖饼,次日腹胀呕泻,医作伤食治,但以体虚难任克伐,进以消补兼用之太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术),腹泻转剧,呕亦未止,乃父视为药误。易医无如辨证未真,以证属虚,处温脾健胃之六君子汤,呕泻立止,认为有效,续进...
对照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 次,2 次/ d,口服。 治疗组给予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黄芪、党参、桂枝、白芍、干姜、甘草、延胡索)加减,1 d 1 剂,水煎,分 2 次口服。 两组均以 1 个月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1 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显效20 ...
(于方中倍芍药,量虚实加附子) 【黄芪建中汤】治诸虚不足,或因劳伤过度,或因病后不复。 黄芪 官桂(各三两)甘草(二两)白芍药(六两) 上四味为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个,同煎至七分,去渣,入饧少许,再煎令溶,稍热服,空心食前。
黄芪理中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千金方 精版》卷二十。具有健脾益气,升举阳气之功效。主治上焦虚寒,长吁短叹,话不出声。组成 黄芪、桂心各二两(6克),丹参、杏仁各四两(12克),桔梗、干姜、五味子、茯苓、甘草、川芎各三两(9克)。用法用量 研细,混水九升煮,取三升做药用,每次一升,三次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