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奖项的获得是对我校黄爱龙教授一直以来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在重大传染疾病的转化落地和产学研系统工程建设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校未来深化产学研机制创新,打造医疗转化生态的极大鼓舞。
Yuen等的研究中(The Lancet 2024),联合siRNA和PEG-IFNα治疗后停药随访24周,最高能使17%的患者实现HBsAg清除。侯金林教授等的研究中(N Engl J Med. 2024),联合siRNA和PEG-IFNα治疗终点,使30%患者实现HBsAg清除(基线HBsAg<1000 IU/mL的阴转率达60%),随访48周HBsAg清除率为17%(基线HBsAg<1000 IU/mL的阴...
突出贡献奖旨在表彰获奖者在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过程中,拼搏奉献、勇攀高峰,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新环境、新模式,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黄爱龙教授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和综合防控研究,在乙肝病毒复制调控、耐药机理、抗病毒药物筛选及相关肝病的发病机制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黄爱龙教授:功能性治愈与安全停药 胡接力黄爱龙 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尽管我国乙肝防控已取得长足进步,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负担依然沉重。由于长期免疫预防措施的干预,我国乙肝问题的主要矛盾也有所变化:新增感染量大为减少,不再是主要矛盾,而存量感染负担仍然较重,成为下一阶段需要解决的...
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黄爱龙教授作了题为“HBV血清标志物再探——药物对血清标志物的影响”的精彩报告。以下是文字记录。 临床医生需要借助血清标志物来了解HBV患者的疾病状态和治疗效果,这些标志物涉及病毒学、病理学、免疫学等诸多方面,理想情况下应具有简便、无创、准确、灵敏等特性。HBV在复制...
4月29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了黄爱龙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Antibody responses to SARS-CoV-2 in COVID-19 patients”。龙泉鑫副研究员、刘北忠教授、邓海君助理研究员、巫贵成主任医师、邓昆副教授、陈耀凯主任医师为文章第一作者,胡接力副研究员、陈娟研究员和黄爱龙教授为共同...
2022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国际研讨会。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教授,关于灵敏度和特异性的阐述。, 视频播放量 1616、弹幕量 1、点赞数 58、投硬币枚数 10、收藏人数 24、转发人数 17, 视频作者 折臂姐, 作者简介 折臂不折志 偶尔消消乐,相关视频:[一更到底]因为睡着了,我错过
会议期间,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教授分享了团队在HBV如何依赖于多种受体和辅助受体感染细胞的最新研究发现,该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了解HBV入侵的机制,研发新型阻断HBV感染的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引起肝脏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全球约有2.92亿人为慢性HBV携带者,严重的导致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2020年6月20日,黄爱龙团队在bioRxiv预印本报道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pike)的 D614G突变可显著增强病毒感染性,并降低了其对个别恢复期血清的敏感性[4]。 近日,黄爱龙教授团队在《Cellular & MolecularImmun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EmergingSARS-CoV-2 variants reduce neutralization sensitivity to convalesc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