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及之前的时代,大象肆意地在黄河流域玩耍,无论是考古材料还是文献记载,这方面的证据已经足够把它做成铁案,然而,到了战国时期,对于黄河流域的居民来说,大象已然成了一种化石的存在。出生在今河南新郑的韩非,在其著作中便做了一个类似盲人摸象的比喻。他说,时人因为很难见到活的大象,只能依据得到的大象遗...
人们按照大象的食量推断,一头大象每年要吃五六十吨枝叶嫩草,才能维持生存。而从化石的保存比例来看,一百万头大象到一万头大象中才有一头大象骨骼变成化石保存下来。可见在距今300万年到1万年前时,黄河流域有难以数计的大象活动。 研究认为,远古时期,青藏高原海拔在3000米以下,无法能完全阻挡西风带的暖湿气流。因而,兰...
大象在中国陈运舟长鼻、大耳、憨态可掬的庞然大物 — —象,如今大量繁衍生息在非洲及东南亚国家。3000多年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也几乎处处遍布它的足迹。1973年,甘肃省庆阳市马莲河畔发掘出一具大象化石,装架后的古象身高4米,体长8米。因该象化石出土于黄河流域,故定名 “黄河象 ”。黄河象化石对古代甘肃庆阳...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本里,有一篇《黄河象》的课文令许多人记忆犹新,课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 四十多年前,黄河象化石出土于甘肃合水县黄河流域。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3米,仅发掘出的象头套箱就重达3吨。
在黄河流域的古代,大象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在夏、商时期都有它们的踪迹。因此,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舜的弟弟会被命名为“象”,这其实就是一种动物崇拜的表现。而“象”的封地叫有庳(bi),也被称为鼻亭,这个名字显然是来源于大象的特征。有庳地处湘南,远离中原,位于今湖南省道县北。道县往东遥望九嶷山,那里就...
这样的气候变迁,无疑对大象的生存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公元900年左右,黄河流域还享受着亚热带气候的温暖,并未像现在这样寒冷干燥。因此,大象在该地区活动频繁,那是一个大象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时期。然而,随着气候的整体变冷,两宋时期更是出现了急剧的气候转变。这种气候的变迁,与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的历史...
【大象在中国】3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处处可见大象,甲骨文“象”酷似象之速写。有甲骨卜辞:“获象七,雉三十。”今河南简称“豫”即因古时产象。后来气候变冷大象南迁,北方则绝迹。故《韩非子》说,人们只能根据象骨推想大象之形,此即“想象”由来。《三国志》载曹冲称象故事,说此象为“孙权所致”。 ...
在中国,大象并未完全消失,云南西部的部分地区仍有一定数量的象群生存,尽管数量稀少。历史上,长江黄河流域是大象栖息的重要地区,这一点从三千多年前的文献中便可得知。然而,这些地区的大象并非无缘无故地消失,而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是导致大象减少的主要原因。随着...
古代关于舜和大象的故事流传甚广。舜,作为古代传说中的圣君,其治理下的环境似乎更为和谐,有学者推测,这可能与当时大象的存在有关。舜时代的大象,或许象征着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系统的丰富与繁荣。黄河流域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了一些商王捕猎大象的情景。这些文物表明,在商代,大象可能是一种重要...
下图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化石,这具大象骨架高约四米,长约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因为它是在黄河流域被挖掘出来的,所以科学家们称它为黄河象。当它被完全挖掘出来后,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那么,这头大象的骨架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胆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