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5] ...
《富春山居图》既真切地表现出富春江一带秋初的自然风貌,又反映出富春江宁静平和的本质特征。 黄公望 剡溪访戴图云南省博物馆藏 羽化仙去 名传后人 至正十四年(1354年),黄公望逝于富春江边上的小洞天,享年86岁。2011年,富阳黄公望研究会会员在筲箕泉后的灯台瀛发现了一处古代墓葬,当地人说这就是黄公望的墓。经...
总体而言,《富春山居图》实践创作过程中,综合采用了水墨渲染、披麻皴等技法,充分发挥出淡墨、浓墨和湿笔等绘画技巧的应用价值,此时已达到黄公望本人笔墨上的高峰,用笔潇洒、多变,极具概括性与意象性,画面生动、层次丰富。在艺术表现上,黄公望力求形、神、韵三者的完美融合,笔法雅致而具有意象,墨法苍茫而不失...
民众在元朝被分为四个等级,依次是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黄公望属“四等公民”。近7米长的《富春山居图》里共有8人,也都是四等或三等人,他们看似只是山中普通的看客、渔夫和樵夫,实则非同一般。凉亭里的士大夫 凉亭对岸的渔夫 8人中,有1人端坐凉亭,从他的幞头帽子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汉人士大夫。他...
在黄公望老年的时候,他也就画出了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一画震千年,一画传千年——《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中,除了黑白两个色,没有其他的颜色,全部都是黄公望用水墨笔一笔一笔所画成的,这一幅画可以说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齐名,将画中的山水画的巧夺天工。同时,他也将感情融入画中的这一份艺术...
《自题富春山居图》元代 / 黄公望 ▼ 【1】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 【2】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完成的一副纸本水墨画,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富春山居图》是公认的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其中凸显了画家本人的艺术风格,寄托了画家的思想感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富春山居图》与《洛神赋图》、《清明上河...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晚年的代表作,创作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此画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黄公望以他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将富春江一带的山水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在《富春山居图》中,黄公望运用了多种绘画技法,如皴...
文博时空 作者 苏皖皖2023 年 8 月 28 日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对外开放,为“镇馆之宝”《富春山居图》独辟了“山水之间——《富春山居图》人文数字陈列”展厅。元代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享誉天下,与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并称“书画双绝”。明代画家邹之麟看到长卷后曾感慨:“子久(黄公望)画,书中之右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