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排由上到下为:戈壁鹦鹉嘴龙、梅勒营鹦鹉嘴龙、内蒙古鹦鹉嘴龙、西伯利亚鹦鹉嘴龙;右排由上到下为:陆家屯鹦鹉嘴龙、蒙古鹦鹉嘴龙、鄂尔多斯鹦鹉嘴龙、中国鹦鹉嘴龙 鹦鹉嘴龙有大量的化石纪录,目前所有化石都发现于亚洲的白垩纪早期的河湖相沉积层中,从西伯利亚南部到中...
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是一种小型的植食性恐龙,因为嘴像鹦鹉的喙而得名。这种恐龙生存的年代为距今1.45-1亿年的早白垩世,是早白垩世的标准化石。 分类:鸟臀目Ornithischia、角足亚目Cerapoda、角龙下目Cer…
IVPP V14341,火山泥流沉积原位保存了6只幼年鹦鹉嘴龙的群体 (引自Zhao et al., 2013) 鹦鹉嘴龙的智力也明显高于其他一些角龙类(如原角龙、三角龙),拥有与霸王龙水平相当的脑指数(一种用于衡量动物大脑相对大小的指数,通常用于比较...
研究显示,鹦鹉嘴龙的生长速度在爬行动物中属于较快,但不及现代鸟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小鹦鹉嘴龙在三岁后的后肢生长速度会超越前肢。这种恐龙幼时四肢着地,成年后则改为两足行走,与人类婴儿的成长轨迹颇为相似。▲ 群居生活推测 此外,古生物学家还发现过一群不同年龄段的小鹦鹉嘴龙化石,这...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再次与我们一同探索中国恐龙的奥秘。本期,我们将带领大家走进角龙类,去结识一位特别的新朋友——鹦鹉嘴龙。学名:鹦鹉嘴龙属名:Psittacosaurus食性:植食性体长:约1-2米类别:角龙类分布区域:亚洲生存时期:白垩纪早期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鹦鹉嘴龙的世界,探寻它的生活痕迹...
鹦鹉嘴龙科的一属。 拉丁文名称 Psittacosaurus 科 鹦鹉嘴龙科 所属学科 生物学 化石大量发现于东亚早白垩世的地层中。模式种蒙古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由美国古生物学家H.F.奥斯朋[注]于1923年根据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在蒙古西戈壁发现的材料命名。已有10余个种被命名,且大多是根据...
简单步骤教你画鹦鹉嘴龙,轻松上手!,本视频由蜜蜜清泉记提供,0次播放,好看视频是由百度团队打造的集内涵和颜值于一身的专业短视频聚合平台
鹦鹉嘴龙的体形娇小,一般体长在1~1.5米之间,体重约为20~30千克。它们以两足行走,前肢比后肢短小,前足有四块腕骨,第四指退化,第五趾消失。这种体形结构使得鹦鹉嘴龙在奔跑时非常敏捷,能够迅速逃离捕食者的追捕。鹦鹉嘴龙主要生活在低洼的湖沼和河流岸边,这些地方的植物柔嫩多汁,非常适合它们的食性。鹦鹉...
鹦鹉嘴龙,这一小型鸟脚类恐龙,体长大约在1至2米之间,是植食性恐龙中体型最小的一类。它们以两足行走,拥有短宽而高的头部,其吻部弯曲并覆盖着角质喙。颧骨高耸且向外伸展,显示出其发达的特征。牙齿呈现三叶状,牙冠较低,颈部相对较短。外鼻孔小巧,前额骨位于鼻骨之下,下颞颥孔宽阔,而枕骨孔则非常发达...
在头部,鹦鹉嘴龙与三角龙相似之处在于其拥有一对钝形的突起,这对突起从颌部背面生长而出。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深入研究来自中国辽宁省的鹦鹉嘴龙化石,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行走姿态变化。在幼年时期,鹦鹉嘴龙采用四足行走的方式,类似于人类婴儿时期的爬行方式。然而,随着成长,成年鹦鹉嘴龙逐渐转变为两足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