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二,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三,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四,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五,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
鲁迅和白莽同样曾是热血青年,同样曾热爱彼得斐的诗,文学是他们结识与相交的见证和纽带,而且因为这两本书的来之不易,作者更会感到无限的痛苦:失去的绝不仅仅是两本集子,还失去了文学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和革命上并肩作战的同志。
鲁迅先生说:有些人必生所追求的东西往往是另一些人与生就俱来的东西。而当人生将走到尽头时, 也许必生追求的人得到了所渴望的,而与生俱来的人却失去了他们仅有的。http://lightwind520.spaces.msn.com/blog/cns!3531051fc1934934!302.entry 参考资料:http://dinglingling8.spaces.msn.com/blog...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可以通过想象伯父鲁迅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这句话。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代在农村的河边看社戏演出的美好体验,而原文开头部分还写了“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比较阅读课文和下面节选的文字,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所表达的情思。 社戏(节选)鲁迅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
【解析】不是林纾骂鲁迅,而是鲁迅攻击林纾。鲁迅与林纾未曾正面发生冲突,但鲁迅的具体创作中回应与顺手一击林纾的地方却不少,这主要表现为接受链双方的文化立场差异。针对林纾《致蔡鹤卿书》斥白话文为“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的说法,鲁迅具体创作之中不乏顺手讥刺的文字。1919年《现在的屠杀者》云:“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