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篇文章,鲁迅先生仿佛就坐在我面前,身后是白光闪耀的窗子,虽然看不见窗外是什么,但总能在阴暗逼仄的屋子里勉强感觉到一丝光明。这位民族的战士随手点上一支烟,放在嘴里深深地吸了一口,吐出烟圈来后,才慢悠悠地对我说到,忽然想到,忽然想到了中国的牙医,中国的跪拜礼,中国的积重...
这一系列的《忽然想到》总共有十一篇,第一篇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第十一篇发表于1925年6月23日,都是一些较为简短的杂感。名为“忽然想到”,大多是由小事情引发的感想,篇幅大多简短,但其中也包含了鲁迅独到的见解和隽永的深意。 本文中,鲁迅谈到了三件事,他谓之曰“天下奇事”。当然这“奇事”的称谓中,明显...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175]、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按:这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的一篇杂文,原文为“五”、“六”,选其五。喜欢鲁迅的文章,故而...
迅哥忽然想起来,他经过丁卜书店,看到《这样做》的杂志,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为什么会觉得很熟悉呢?以前的报纸曾经刊登过,说:“自鲁迅先生南来后,一扫广州文学之寂寞,先后创办者有《做什么》,《这样做》两刊物。”为什么这么熟悉,因为在此躺过枪吗,能不熟悉吗?原来,迅哥还不知不觉做了小编的导师,...
忽然想到(七至九) 鲁迅 七 大约是送报人忙不过来了,昨天不见报,今天才给补到,但是奇怪,正张上已经剪去了 两小块;幸而副刊是完全的。那上面有一篇武者君的《温良》〔2〕,又使我记起往事,我 记得确曾用了这样一个糖衣的毒刺赠送过我的同学们。现在武者君也在大道上发见了两样东 西了:凶兽和羊。但我...
250 -- 2:32 App 鲁迅锐评中国人 《忽然想到》(八) 44 -- 1:40 App 【鲁迅】《野草》题辞 119 -- 2:05 App 【鲁迅】 《复仇》 63 -- 2:40 App 【鲁迅】《革命文学》 104 -- 2:46 App 【鲁迅】《咬文嚼字》(其一至二) 102 -- 2:52 App 鲁迅锐评国民 《忽然想到》(六) 325 -...
鲁迅《忽然想到》三我想,我的神经也许有些瞀乱了。否则,那就可怕。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而是民国的敌人。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很像住在德法等国里的犹太人,他们的意中别有一个国度。我觉得许多烈士的...
辩诬,意思为对无理的指责进行辩解。鲁迅说:“无论是谁,只要站在“辩诬”的地位的,无论辩白与否,都已经是屈辱。更何况受了实际的大损害之后,还得来辩诬。” 确实,“辩诬”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一股屈辱感:你污蔑了我,还需要我自证清白,天理何在?在现代的司法理念中,“无罪推定”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简单地说就是...
忽然想到(其二)鲁迅校着《苦闷的象征》的排印样本时,想到一些琐事—— 我于书的形式上有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总喜欢留些空白,所以付印的时候,一定明白地注明。但待排出寄来,却大抵一篇一篇挤得很紧,并不依所注的办。 查看别的书,也一样,多是行行挤得极紧的。较好的中国书和西洋书,每...
鲁迅忽然想到五至六读后感 鲁迅在这两篇里,那讽刺的劲儿就像带刺的小鞭子,抽得一些人“嗷嗷”叫。他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乱象看得透透的。就说那些个旧传统、旧习惯,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会觉得那时候的人怎么这么迂腐呢?但在当时,这些东西就像重重的大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大家还都觉得理所当然。鲁迅可就不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