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成公,姬姓、名黑肱,鲁宣公之子,鲁国第二十一位国君。公元前591年,鲁宣公为了对抗不断壮大的三桓势力,派东门氏宗主东门归父前去晋国寻求外援。不幸的是,鲁宣公还没等到东门归父搬回援兵,就去世了。季孙氏趁机联合孟孙氏、叔孙氏一起向东门氏发难,东门归父得知消息后被迫逃亡到齐国。从此以后,东门氏...
鲁成公:春秋时期的改革领袖 鲁成公(公元前541年-公元前510年),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发展了冶铁业,促进了鲁国经济的繁荣。他还重视军事建设,加强了鲁国的国防实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巩固了鲁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同时,鲁成公也注重文化教育,倡导礼乐,为鲁国的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鲁成公...
鲁成公在钟离会见了希梦,希梦深入地询问了周公制礼作乐的情况。鲁成公便给他详尽地陈述了先王的礼乐,并且为他演奏了夏,商、周三代的乐曲。寿梦说:“我住在蛮夷地区,只把扎椎状的发髻作为习俗,哪有见过这样的礼乐文化啊!”于是无限感慨地离去,说:“哎呀呀,多好的礼制啊!”寿梦二年,楚国流亡在外的大夫申公...
历史人物> 鲁成公 【生卒】:?—前573 名黑肱。宣公子。前591年即位。季文子当权。次年春,齐伐鲁取隆地。夏,与晋郤克败齐顷公于鞌,逼齐归还侵鲁之地。在位时曾多次朝晋,为晋所制。前576年,和吴王寿梦会于钟离。 【生卒】:?—前573 【介绍】: ...
历史知识> 鲁成公 春秋时鲁国国君。公元前590—前573年在位。名黑肱。鲁宣公之子。由季孙行父任卿执政,对外附晋抗齐。元年(前590)“作丘甲”,改革军赋。二年,随晋军于鞍(今山东济南东)大败齐军,齐被迫将汶阳之田(今山东泰安西南)还鲁。八年,晋遣使告鲁将汶阳之田还齐。十三年,往京师朝见周王,周王只...
鲁成公(公元前573年)鲁成公(公元前573年)⼋东周(春秋)- 8.10.13.3 鲁成公(公元前573年)《春秋》:“齐杀其⼤夫国佐。”《左传•成公》:“齐为庆⽒之难故,甲申晦(廿九),齐侯使⼠华免以⼽杀国佐于内宫之朝。师逃于夫⼈之宫。书⽈:“齐杀其⼤夫国佐。”弃命,专杀,...
秋天,鲁成公从晋国返回,决定联楚叛晋,由于季文子的谏阻,才放弃了背叛晋国。当年冬天,鲁成公修筑郓邑,驻军防卫。《左传》并没有明确说明筑郓的目的,但是很显然,筑郓就是为了防备晋国,修筑郓邑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军事斗争。另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记载:“郓城县为鲁西郓。成四年城郓,杜註:‘公欲...
鲁成公,名字姬黑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之一,其在鲁国历史上位列第二十一任君主。他与鲁宣公是父子关系,母亲是穆姜,继位成为鲁国君主,期间共计在位18年。其子襄公姬午在鲁成公去世后接任君位,那时他只有三岁。在鲁成公的领导期间,他与前任鲁宣公一样,继续着鲁国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据《春秋》记载:鲁成公四年(前587),“冬,城郓。”此为西郓,在今郓城县城东十六里,即今张营镇附近,它是郓城的前身和雏形。“郓”字由“军”和“阝”组成,“阝”在繁体部首中为“邑”,所以“郓”字的含义就是一个驻军的城邑。鲁国为什么要修筑郓邑呢?《左传》对此做了详细的解释:公元前587年...
总结一下,鲁成公一家人的简单情况可以推测如下:鲁成公大致出生于宣公十二年,出生后6年内,不知名的母亲大约在20岁左右的年纪就去世了。成公在位18年、在24岁的年龄而薨。大概由于夫人无子,诸子都只有几岁,可能成公妾、襄公母定姒地位仅次于夫人,所以3岁的襄公能以庶子身份即位。齐姜按成公十四年15岁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