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高适辅佐哥舒翰守潼关,然潼关失守,哥舒翰战死潼关,已至暮年的高适却凭借着一身武艺,一骑绝尘地逃出潼关并追赶上了逃跑的皇室大军,向玄宗皇帝说明哥舒翰将军并没有投靠安禄山,而是英勇战死,更是直言皇帝的决策失误。对于高适千里奔骑的忠义,对于高适的军事才能,玄宗都大加赞赏,他当即重用高适。这位半生...
这个人是高适。他的人生将迎来怎样的转变呢?从一个落魄的诗人到获得军功及封侯,高适是如何实现逆袭的?在他取得成功和成就之后,为什么与李白的关系会彻底破裂?高适辞去官职后,经他人推荐,成为了哥舒翰身边的参军。哥舒翰在朝中声望显赫、关系广泛,深得唐玄宗宠信。更为关键的是,他对高适十分器重,信任高适所言。
高适的祖父曾经做过安东都护,是唐朝六大都护之一,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显赫一时,可惜后来家境败落,到了高适这一代,家中已是一贫如洗。《新唐书》中称其“少落魄,不治生事”,《旧唐书》中说他“少家贫,以求丐自给”,意思是穷到靠乞讨为生。高适人穷志不短,虽然从小学习成绩不好,但对自己的文才...
纵观高适的一生,高适有两点比较特殊。第一个比较特殊的点,是他前期与后期的人生,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高适出身于名门望族,按道理不应该落魄,那么高适前半生落魄,一定有原因。从高适的整个人生历程来看,他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他是唐朝诗人中,少有的成功之人。根据《旧唐书》记载:“唐以来,诗人达者,唯...
当49岁的高适终于考上"有道科"时,长安城的樱花都开了三遍。放到现在,高老师可能早被七大姑八大姨催着考公了,但他硬是在天命之年逆袭成"公务员"。在哥舒翰帐下当掌书记那几年,他写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刀光剑影。《燕歌行》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两句,直接把边塞诗变成了会流血的纪录片...
第一视角带你走进盛唐唯一封侯的诗人-高适的一生 你是唐朝第一个以军功封侯的诗人。少年时裘马轻狂,快意人生,中年时却穷困潦倒,碌碌无为,年过半百了,竟被封侯败拜将,成为号令一方的封疆大吏,成为梁园三剑客的你,能给杜甫雪中送炭,世人却说你对李白见死不救。公元704年你出生于沧州渤海县。你本是官宦子弟...
高适,字达夫,渤海蓨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高适入仕后曾任刑部侍郎,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01、出身将门,从小习文尚武 公元704年,高适出生在大唐渤海蓨的高家,祖父高侃系一代名将,曾屡破突厥、高丽,为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到他父亲时已家道中落。父亲高崇文为他取名为...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在做选择题,每一个选项似乎也有特定的意义。不被看好的高适最后选择了辞官,但他也没有放弃自我,一边写诗一边等待,在属于他高适的时区里,丈量着自己的步伐。他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命运也来了九十度的大转弯,人生终于进入了新的篇章。天宝十一年,经人举荐,他一首献给哥舒翰的诗让自己...
首先,文章通过生动的叙述,将高适的一生呈现得淋漓尽致。从他的出生地、家族背景到少年时的流浪,再到初游长安的艰辛经历,读者仿佛能够亲临其境,感受到高适在人生旅途中的坎坷与坚韧。随后,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高适与其他诗人如李白、杜甫的交往,以及他们在仕途上的曲折经历。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高适等人的形象更加...
高适的一生 735年《别韦参军》全诗 738年《燕歌行》全诗 李杜相会 747年《别董大》全诗 751年《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全诗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高适的发迹 版本历史 本文为学习之作,个人收藏,不作权威指导。 【高适最有名的诗】 1、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别董大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