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福墓志》全称《大唐故中大夫守内侍上柱国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墓志长74厘米,宽75厘米,共27行,满行27字,总计729字,单字大小约3厘米。此墓志铭文由孙翌撰写,高力士是其养子,帮助孙翌完成铭文撰写;大书法家苏灵芝以行楷为此墓志书丹。苏灵芝是玄宗朝御用书法家,他遍临当时宫中所藏的魏晋真迹,深...
这幅作品就是《高延福墓志》。高延福是“千古第一太监”高力士的养父,高力士由他“亲手提拔”,当时手眼通天,权威和地位崇高,他对于父亲高延福,自然是感激不尽。高延福去世后,特命技艺高超的苏灵芝写碑,并专门寻找熟悉作者的工匠,对石碑加以镌刻,最大程度保留苏灵芝字迹的美感和笔法。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完成,共计...
《高延福墓志》全称“大唐故中大夫守内侍上柱国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长安。初在农家,几为础石。乾隆四十六年五月,毕沅以二万钱购得,移置于灵岩山馆,后归吴县蒋敬臣。季良撰,孙翌行书,27行,行27字。志长74、宽75厘米。因系高力士养父墓石,字亦秀润婉美,故一直颇为藏家所重。 《高...
高力士、孙翌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玄宗则请来当时最顶尖的书家和刻工书丹并立碑。 此碑名为《大唐故中大夫守内侍上柱国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也即《高延福墓志铭》。墓志长74厘米、宽75厘米,碑文共27行、满行27字。完工后一直深埋地下,直到清乾隆年间被陕西一农民意外发现。 收藏家毕沅花两万钱购得,并将...
《高延福墓志》行楷极具魅力。其用笔细腻而丰富,笔画起收之间尽显灵动,提按分明,线条质感强烈。在结构上,端稳而不失变化,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巧妙,展现出和谐之美。从章法看,布局严谨,疏密得当。此墓志书法融合了唐朝书法的大气与典雅,既有着楷书的规整,又在行笔中透出行书的流畅,为我们研究唐朝行楷发展...
开元十四年(726年),高延福去世,玄宗极为悲痛,授予他中大夫守内侍上柱国。《高延福墓志铭》长70厘米、宽71厘米,镌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正月二十一日,行楷书,27行,满行27字,共729个字,字径约3厘米,全名《大唐故中大夫守内侍上柱国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此碑用笔动作丰富,凌空取势、顺锋入纸,衄挫、调...
这份谦恭谨慎和审时度势也被他教给了儿子高力士,这也成了力士一生不倒的“秘诀”。开元十四年(726年),备受荣宠的高延福病逝,享年64岁。高力士、孙翌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玄宗则请来当时最顶尖的书家和刻工书丹并立碑。 《高力士墓志》以行楷写就,与《圣教序》一脉相承,藏锋起笔,衄挫、调锋,笔画遒劲灵动、...
这块唐代墓志,延续了王羲之的书风 唐代《高延福墓志》,张廷济旧藏,并手拓赠与篛汀,“篛汀大人真鉴,嘉兴张廷济,此石南来之后秦中有覆刻”钤“廷济”“张叔未”“嘉兴张廷济字叔未行三居履仁乡张村里藏经籍金石画书印”。原题“大唐故中大夫守内侍上柱国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长安...
《高延福墓志》,全称《大唐故中大夫守内侍上柱国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于开元十二年(724年)唐朝鼎盛时期立碑。该墓志铭详细叙述了高延福的生平,从他作为岭南高氏后裔因罪入宫开始,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凭借忠诚谨慎、处世圆滑的策略,赢得了皇帝的宠信,并在宫廷中担任过诸多要职。这份...
高力士亲自写的墓志,比王羲之的字更美,难怪被李白羡慕嫉妒恨! #书法 #书法欣赏 #高延福墓志铭 - 书法网于20241225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382.8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