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戏又称高山剧,是流传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山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演出场地以地方民间打麦场、农家园、庙会戏台、社火戏台为主。高山戏的唱腔和表演兼有秦剧和川剧的特点,适合表演各种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
武都高山戏,戏剧唱段及表演古朴而又稚嫩、憨直而又充满情味,以它独特的方式在陇原大地上传承数百年,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和享受,被人们津津乐道。 锣鼓喧天 鞭炮阵阵 农历正月十二 记者来到武都区鱼龙镇小庄头村 只见处处人头攒动 格外喜庆和热闹 让我们一起走近陇南非...
高山戏是起源于鱼龙一带的传统戏种,当地海拔约2000米,“高山”之名由此得来。2008年武都高山戏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山戏在武都等地流传了数百年,深得民众喜爱。 化妆间里 化妆师蘸取鲜亮的色彩 为演员们“画脸” 换装完成后,演员们聚在房间 相互整理着妆发和服装 静待“圆...
武都高山戏是甘肃独有的特色剧种之一,又名高山剧,1959年以前,当地鱼龙、隆兴、甘泉、安化、马街等地的人称为“演故事”、“走过场”、“社火戏”等。高山戏发源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已有数百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山戏的语言是地道的武都方言,唱词有七字两句式的对联体,有五...
戏曲·高山戏|传承700年的甘肃独有特色剧种 高山戏又称高山剧,是流传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山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演出场地以地方民间打麦场、农家园、庙会戏台、社火戏台为主。高山戏的唱腔和表演兼有秦剧和川剧的特点,适合表演各种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演出场地以民间打麦场、农家园、庙会戏台、社火戏台为主。村民...
陇南高山剧,是文化部认可的中国260个地方剧种之一,甘肃省两个地方剧剧种之一,是以陇南市专业剧团为演出主体,将高山戏音乐发展性地运用于新创剧目,且剧本创作、表演、导演手法和灯光舞美等都具有当代戏曲共性的一种地方戏曲。陇南高山剧于2008年6月公布为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目前传承人有后...
甘肃陇南:非遗“高山戏”闹新春 2024年2月19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柏家沟村,村民在表演当地特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山戏。高山戏是一种融祭祀、社火和舞台表演于一体的民间文化艺术,流行于武都区的鱼龙镇、隆兴镇一带,俗称“唱秧歌”“演故事”,表演方式灵活自由,原始古朴,乡土气息浓郁...
武都高山戏是甘肃省的传统戏剧。 高山戏属曲牌体戏曲剧种,其唱腔分为“欢音”和“伤音”两大类。其唱腔高亢嘹亮,优美自然,服饰自成一格,表演讲求“四功五法”,具有独特的风貌。其演出剧目(故事)多达六百个(折)以上,此外还有原始曲牌三百多种。 2008年,武都高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都高山戏,发源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历史上,每逢灾年或庙会,人们聚集一起,请来师公(巫师)拜神祭祀,祈福攘灾,久之,这种活动逐渐演变为自娱, 娱人的民间娱乐活动 ”把式舞 “。明初,鱼龙镇人为纪念大将李文忠而形成唱戏的习俗,把式舞也随之从田间地头, 房前屋后的随意演唱上升到舞台的 “ 敷演故事 ...
1975年武都高山戏《开锁记》代表甘肃省进京演出,新华社在《人民日报》等媒体播发报道时称其为“高山戏”。从此,高山戏被载入《辞海·艺术分册》《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国戏曲剧种手册》《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成为全国260个地方剧剧种之一。高山戏和陇剧双花并蒂,各领一时之秀,成了甘肃省戏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