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拇》是《庄子》外篇第一篇文章,它並不论说人的足指手指的并生和技指旁出,而是论说国人的所谓道德,仁义礼智信是人性的骈姆。人的脚指手指骈姆或枝指旁出是不正常现象,难道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人的道德也是不正常现象吗?对此有疑问,不仿看看本文。 《庄子·骈姆》全篇大体分为四节。第一节至“非天下之...
《庄子》外篇·骈拇庄子 庄子 著 大 中 小 【题解】 “骈拇”指并合的脚趾,跟旁出的歧指和附着的赘瘤一样,都是人体上多余的东西。什么才是事物所固有的呢?那就是合乎自然,顺应人情的东西。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情的思想,就是本篇的中心。 全篇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至“非天下之至正也”,说明...
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 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多于聪者,乱五...
要点三。常有人以为庄子反对圣人、仁义、善良,等等,这都是误解庄子所致。对老子的解读,也要注意这一点。 实际而言,老子庄子,都是悟道之人,都明白为无为的大道理。他们不可能犯单执一边的错误。 熟读老庄都明白,入世生活而言,老庄都教导我们要做到仁、义、礼等有为之德的。出世修道,则教导我们做到无为、为无为,...
就按《骈拇》的说法,从舜帝算起吧,经夏商周三代到庄子生活的战国,仁义推行了近两千年,庄子之后,秦汉以下,“仁义”又继续推行了两千多年,照样是“天下何其嚣嚣也”。就像那首著名的元曲所唱:“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历史,...
|《庄子》“骈拇”原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解释:连生的脚趾和旁生的手指是与生俱来的的,然而对于人的形体来说却是多余的东西。附悬于人体的赘瘤,是身体上长出来的,然而却超出了人天生而成的本体。自作...
《庄子·骈拇》原文、翻译及赏析 骈拇 本篇阐述了为人处事要合于自然,顺乎人情之常的主张。庄子认为,仁义和礼法就像“骈拇”“枝指”和“附赘悬疣”,都是不符合本然、多余的东西,违反和伤害人的本性,不但无益于人类社会,反而是有害的。人类应摒弃仁智,回归自然,如此才能停止纷争和罪恶,从而实现自然无为...
庄子骈拇原文及译文 《骈拇》是《庄子》外篇第一篇文章,它并不是在讨论人的脚趾或手指的连生或者歧出,而是在论述人们所称之为道德的仁义礼智信是人性的骈姆。在这里,“骈拇”是指大脚趾与第二趾粘连,形成了畸形的足趾。此外,“枝指”是指手的大拇指旁多长出的一指,这些都是人体上多余的部分。原文如下:...
②庄子认为唐尧以前,即原始氏族时代社会民情还是比较朴质纯厚的,虞舜以后,即进入夏、商、周三代,朴质纯厚的风气和民情才受到人为的干扰和蹂躏。虞氏即虞舜。招仁义:以仁义作号召。挠:搅乱。 ③殉:为某一目的而献身。 ④家:这里指家族。 ⑤数子:指上述四种人。
脚的大趾拇跟二趾拇连在了一起,手大拇指旁多长出一指,对于人体来说都是多余的东西。肉瘤、毒疮虽是后天所生,但对自然的本性来说,也是多余的,想方设法要施行仁义的念头,虽然比列于身体本身的五脏,却不是纯正的道德。因此,脚趾骈生,不过多连结了一块无用的肉;手上长六指,不过多长了一个无用的指头;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