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面临的处境是必须出击,否则国家就撑不住了,君子有所不为而勉力为之。你马谡要完成的是操作简单但意义关键的普通业绩。倘若诸葛亮手下有赵括,别说坚守2个月,只1个月,蜀军主力就把雍凉消化下来了。你马谡是诸葛亮想锻炼新人,让你历练历练,战场环境都为你研究透了,正确打法都给你说清楚了——坚守住就行...
其四,根据当时马谡和赵括的状况来看,诸葛亮已经告诉了马谡应当如何防守,只要等到大军一到任务就算结束;如果像诸葛亮设想的,按部就班安营扎寨,可以说是十拿九稳。而赵括的情况则不然,当时的赵国本身就处于劣势,而秦国又是非常强大,被灭国也只是早晚的问题。综上所述,小编认为无论是在各方面比较,赵括所处...
通过比较马谡和赵括的表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在战争中,除了理论知识外,实际作战经验同样重要。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一位优秀的将领。因此,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不断地积累实际作战经验,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赵括和马谡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纸上谈兵”的两个典型,两人均拥有较高的军事理论知识,但却缺少实际的带兵指挥能力,最终导致了战败。不过,由于身处不同的时代,所处环境、面对对手各有所不同,如果想要比较他们谁的带兵能力更强,我认为必须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客观。两人理论水平...
说起纸上谈兵,历史上有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战国时代的赵括,长平之战,赵括指挥失当,导致40万赵国士兵身死。一个则是三国时代的马谡,街亭一战,被张郃迅速击败,逼得诸葛亮紧急撤军,第一次北伐失败。两人都被视为失败的典范,那么他二人相比起来,到底谁更菜一点呢?
重用赵括的结果,直接导致了赵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失去了有生力量。几乎家家挂孝布,赵国再也无力和秦国一较高下,为后来秦始皇一统六国扫清了赵国的障碍。被高估重用的将军第二名:马谡。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里的白眉指的是马良。马良还有一个弟弟叫马谡,也被大家当成了世间英才。尤其是诸葛亮,一提到马谡,...
马谡和赵括,仅是一次失败。但是,失败的太大,丢了性命也丢了以后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只顾情怀而不顾理性地说他俩都是纸上谈兵。 但是,韩信就比他们幸运太多。原因就是刘邦集团太厉害。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于是韩信带着刘邦大军冲出巴蜀、扫荡关中。
这“纸上谈兵”的典故让很多人都把三国时期的马谡与赵括相提并论。马谡同样只按照兵书记载来行军,不采纳丞相诸葛亮与偏将王平的良策,直接“占山为王”,率大军占领了街亭南山,让自己的军队远离水源。结果魏将张郃直接断绝蜀军水源,让蜀军补给不足,士气涣散,然后就被轻松击破。违抗军令丢掉街亭的马谡最终也落...
赵括相当于富有的第二代,有海外留学经历,但他从未经历过底层的痛苦,也就是说,他有能力成为将军,但他需要很多经验,这是赵括所缺乏的,而马谡实际上与赵括一样,两者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也知道在这件事上怎么办最好,但他不知道如何在实践中做到这一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赵括的纸上谈兵本领在赵国无敌,而马谡在蜀国也算得上出类拔萃。但相比之下,赵国仅次于秦国,名将辈出,而蜀国则人才匮乏,尤其是缺少军事人才。由此可知,赵括纸上谈兵的本领要强于马谡。二、 出谋划策的本领 赵括和马谡虽然都没有实战经验,但都有做参谋的经验,且都是参谋高手。赵括在其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