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出土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用不同字体的朱丝栏墨形式抄写《德》《道》两篇文章的合称。由于帛书老子的内容与传世的《道德经》貌似形同,学者根据《德》《道》两篇文章的成书年代先后,分别命名为《老子甲本》、《老子乙本》,统称为《帛书老子》。考古和文本研究证明,下葬在汉文帝时期的《帛书老子...
《黄帝四经》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专家鉴定,认为此书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汉书·艺文志》曾经著录此书,但汉以后就失传了。《黄帝四经》出土,经过今人唐兰先生考证后,确认为《黄帝四经》。这是一部“治国之本”的书,它由四篇...
马王堆汉墓帛书是湖南省博物馆研究价值最高的藏品之一,数量、种类均居世界之冠,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一个长方形漆盒中。帛书的主人是西汉初期的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儿子。这些帛书的质地均是生丝织成的细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写在通高为48厘米的宽幅帛上,另一种帛书是写在通高为24厘米的帛上。现...
帛书《老子乙本》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长79.5厘米 宽55厘米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帛书《老子乙本》出土于三号墓东边箱一个长方形漆奁盒下层,与卷前四篇古佚书合抄在一幅宽帛上,折叠后放在漆奁内,出土时沿折痕断成三十二片。整幅帛书原高约48厘米(现已断成上下两截),朱丝栏墨书,为...
马王堆汉墓简牍书法 1973年,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部五里牌的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大批西汉帛书。这批帛书不仅数量多达10多万字,50余种文献,且在形制上第一次向世人形象地展示了古代文献类帛书的原始面目。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17000多字,其中11篇内容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书法艺术赏析: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整体给人以含蕴、圆厚的感觉。它既不同...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真是被惊艳到了,这才是书法的瑰宝!位于湖南长沙市的汉朝古墓,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就有当时的帛书《春秋事语》,记录了春秋各国历史事件,这些内容可以与传世的史书相互印证。这些帛书抄写的事件大概是秦末汉初的时候,距离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些帛书之中,我们不仅仅可以了解到古...
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十一脉书对现在的经络理论有什么影响 1973年底,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其中包括《足臂十一脉》、《阴阳十一脉》、《脉法》和《阴阳脉死候》等古医书。这些书中的“足臂十一脉”是指从足到臂排列的十一脉,包括足三阳、三阴脉和臂二阴、三阳脉。而“阴阳十一脉”则是指按照先阳...
马王堆汉墓帛书古舆图。西汉初绘制在缣帛上的古舆图。共2幅。1973年发现于湖南省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舆图之一。详细介绍 西汉初绘制在缣帛上的古舆图。共 2幅。1973年发现于湖南省长沙马王堆 3号西汉墓,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舆图之一。该舆图与其他帛书折叠存放在 3号墓东边箱的一个长方形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