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37年—1806年),祖籍苏格兰,1737年出生于北爱尔兰,英国近代政治家、外交家。他在伦敦学习过法律,在柏林神学院获硕士学位,精通法语、拉丁语和意大利语。20岁时,他开始参加风靡一时的欧洲大陆旅行,为其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7岁时被封为勋爵,并作为特使被派往俄国...
马戛尔尼使团于1792年9月26日从英国本土的朴次茅斯港出发。1793年6月抵达澳门,然后从澳门北上,于1793年9月14日抵达承德。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了马戛尔尼。9月17日到19日是乾隆的生日庆典,马戛尔尼使团获准参加了当时的各种宴会。1793年9月24日,英国使团离开承德避暑山庄,返回北京。在北京期间,...
马戛尔尼主要向皇帝提了几点请求,大概如下:①开放珠山、宁波、天津②在北京设洋行③想获得一个岛作为仓库④生活在广州的英国人获得更大的自由度⑤改革广州贸易体制并公开关税。总而言之,所有的请求,一字不落,全部被乾隆否定,皇帝不可能因为一个岛国几件不合胃口的礼品,就改变天朝定制。1794年3月17日马戛尔尼...
实际上,英国人早想到马戛尔尼出访后或许会碰到的难堪情况,但他们根本没当回事儿:“在马戛尔尼尚未从伦敦动身前往中国的时候,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漫画:英国的大使朝着端坐在上的中国皇帝,单腿跪着。”每天给爱新觉罗·弘历下跪磕头的人那是多得很,多一个马戛尔尼少一个马戛尔尼,那个自傲地称自己是天下之主...
郭世勋手下的通译看到这个直接就傻了眼。因为那个时候Viscount不翻译成子爵,Baron也不翻译成男爵,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翻译马戛尔尼的爵位。最后通译硬是生造出了这样一段文字:“热沃尔日 马里格德呢 公 哩萨诺 吧隆”。其中热沃尔日 马里格德呢是乔治马戛尔尼的音译,Lord Viscount被翻译成了“公”, Baron则...
马戛尔尼这一招确实高明,最后勉强获准按照英国人见英王的礼节单膝弯曲。但此事毕竟有失中央大国尊严,于是向国内解释原因是:“朝廷固确认英吉利为海外朝贡国 之一,此次使节,直为叩祝万寿而来,得瞻天威,已属蛮服陪臣之大幸。特以荒远不识天朝 礼制,妄行乞请,无足深责。”意思就是英国人虽因"蛮荒"不懂...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到访中国,中国从此错失跟上时代的机会。在18世纪的世界版图中,清王朝以庞大的世界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商人来华交易。不过让他国商人没想到的是,外国商品在中国并不好卖,但是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却是畅销国际。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当时的清王朝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
马戛尔尼觉得任务的失败不在于自己,在于翻译人员水平过低。 马戛尔尼提出7个要求时,乾隆就知道他不是专门来给自己贺寿的,就找礼仪的借口把他轰走了。 而且要求中,涉及租界、割地、免税等问题,所以乾隆一下子将它们全部拒绝。 乾隆熟悉欧洲地理,了解俄国和法国的情况,对西方并不是一无所知。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Franz Joseph Haydn)在1795年的笔记里,记载了马戛尔尼(Lord George Macartney)在中国的一些见闻:“马戛尔尼勋爵出使中国。北京是首都,皇帝住在热河。……现任的皇帝83岁了。每个人都跪倒在他脚下。”了解马戛尔尼访华的人,都听说过“礼仪之争”...
一到广州,马戛尔尼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街头巷尾热闹非凡,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简直是“人间仙境”。不过,他可没时间享受美食,毕竟见皇帝的日子不远了!于是,马戛尔尼和他的随行人员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确保一切都能顺利进行。三、见皇帝:一场“面子”与“里子”的较量 终于,马戛尔尼迎来了与乾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