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病原为一种细菌,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迪克亚杆菌属(Dickeya zeae.),曾用名为菊欧式杆菌(Erwiniachrysanthemi)、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chrysanthemi)。该细菌单生,短杆状,两端钝圆,鞭毛周生,革兰氏染色阴性。该类细菌可引起众多香蕉细菌性软腐病—...
香蕉细菌性软腐病是一种近年新发生的细菌性病害。尽管过去有疑似报道,但危害不重,因而没有引起重视。2009年该病在广州番禺区粉蕉上大爆发,部分地块发病率高达100%,发病植株迅速腐烂枯死,完全绝收。随后几年该病在珠三角扩展蔓延,成为了在局部地区继枯萎病之后第二严重的病害,对我国香蕉产业具有重大潜在威胁。 一、...
2000年6月连续下暴雨近20天,昌江县海尾镇沙地蕉园,种植后3个月,香蕉球茎细菌性软腐病在蕉园中心发病后,由于该片蕉园自上向下有一定顷斜坡度,种植香蕉又未起畦,造成最早感病的蕉株腐烂后,雨水向下漫流,携带大量病菌,凡是发病蕉株流水所及之处,蕉株均感病,引致田间病原菌重复传染,香蕉植株发病率高达10.5%。日...
2000年6月连续下暴雨近20天,昌江县海尾镇沙地蕉园,种植后3个月,香蕉球茎细菌性软腐病在蕉园中心发病后,由于该片蕉园自上向下有一定顷斜坡度,种植香蕉又未起畦,造成最早感病的蕉株腐烂后,雨水向下漫流,携带大量病菌,凡是发病蕉株流水所及之处,蕉株均感病,引致田间病原菌重复传染,香蕉植株发病率高达10.5%。日...
1.3细菌性状和生理生化测定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性状测定,包括革兰氏染色反应及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测定包括马铃薯软腐作用等7项测定。1.4致病性测定来自昌江县和海口市琼山区发病香蕉园的香蕉球茎软腐病组织,经欧氏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纯化后获得待测菌株,蕉苗种植后60~90d,采用针刺浸润法接种香蕉茎球部,覆土后连续保湿15d...
研究广东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 Dickeyaparadisiaca 的致病性差异和遗传多样性 . 方法:采用香蕉假 茎离体接种法和幼苗盆栽接种法对分离自广东香蕉的 13 个菌株进行致病性分析;利用 16S 23SrDNA 转录间隔区 PCR ( ITS PCR )和细菌基因组的重复序列 PCR ( Rep PCR )技术,对供试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 . 结果:...
2009年7月在广东番禺发现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病原菌鉴定为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其为中国大陆首次报道。为有效控制该病害发生危害,从杀细菌剂中筛选有效绿色药剂。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88%水合霉素可溶粉剂320μg/mL和6%菌毒清可湿性粉剂160μg/mL处理10d后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03%和...
【摘要】2009年7月在广东番禺发现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病原菌鉴定为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其为中国大陆首次报道.为有效控制该病害发生危害,从杀细菌剂中筛选有效绿色药剂.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88%水合霉素可溶粉剂320μg/mL和6%菌毒清可湿性粉剂160μg/mL处理10 d后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2009年7月在广东番禺发现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病原菌鉴定为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其为中国大陆首次报道.为有效控制该病害发生危害,从杀细菌剂中筛选有效绿色药剂.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88%水合霉素可溶粉剂320μg/mL和6%菌毒清可湿性粉剂160μg/mL处理10d后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03%和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