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
风骨和兴寄的名词解释 一、风骨的定义与内涵 风:意味着大自然的力量和气势。骨:暗示一个人的本质和特质。风骨的组合,即指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以及个人魅力和修养。 风骨是一种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观念,它不仅反映了我们对人与自然、时代与文化的理解,更是传承千年的审美标准。风骨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如高尚的...
陈子昂的“兴寄”和“风骨”说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世的许多进步作家和诗人都以“兴寄”和“风骨”作为衡量自己创作的标准,而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也往往标举“兴寄”和“风骨”,以矫正柔弱靡丽的诗风 反馈 收藏
在《风骨兴寄:唐宋散文十二讲》中,初盛唐散文部分主要由前三讲组成。分别是“魏徵与王绩:初唐时期的仕与隐”“陈子昂:风骨与兴寄的呼唤”和“李白与王维:盛唐的信笺”,均以作家为线索,向外关联其时代风尚,向内探讨其创作特征。此后的第四讲“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第五讲“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在《风骨兴寄:唐宋散文十二讲》中,初盛唐散文部分主要由前三讲组成。分别是“魏徵与王绩:初唐时期的仕与隐”、“陈子昂:风骨与兴寄的呼唤”和“李白与王维:盛唐的信笺”,均以作家为线索,向外关联其时代风尚,向内探讨其创作特征。此后的第四讲“韩愈:‘文起八代之...
解析 答:“兴寄”是对“比兴”的进一步发展,强调其情志寄托一面,其目的是强调诗歌应该具有讽刺的深刻内容,对社会民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干预生活的社会功能。 “风骨”是偏重于对诗歌艺术形式的要求。指一种文学作品的风格,这种风格明朗刚健,充满艺术感染力量。
在《风骨兴寄:唐宋散文十二讲》中,初盛唐散文部分主要由前三讲组成。分别是“魏徵与王绩:初唐时期的仕与隐”、“陈子昂:风骨与兴寄的呼唤”和“李白与王维:盛唐的信笺”,均以作家为线索,向外关联其时代风尚,向内探讨其创作特征。此后的第四讲“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第五讲“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唐诗是从六朝诗歌传统里脱胎出来的,它的特质也只有在变革六朝诗风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显现出来。作为这一过程的首要标志,便是“风骨”与“兴寄”。 “风骨”的概念,本不起于唐代。东汉开始,人们曾用以品藻人物,形容人的体貌与风度。六朝时移作绘画、书法的评论,指书画艺术中的气韵和笔力。到齐梁间刘勰著《文心雕龙...
所谓“寄”,就是寄托。钟嵘《诗品》评张华的诗“兴托不奇”,也就是“兴寄”平常的意思。“兴寄”可称为“寄兴”,“兴托”也可称为“托兴”,《诗人玉屑》中就有“托兴”一条。此外,如“讽兴”、“托喻”等,也是相近的意思。 古典诗歌的所谓“兴寄”,主要就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但...
在《风骨兴寄:唐宋散文十二讲》中,初盛唐散文部分主要由前三讲组成。分别是“魏徵与王绩:初唐时期的仕与隐”“陈子昂:风骨与兴寄的呼唤”和“李白与王维:盛唐的信笺”,均以作家为线索,向外关联其时代风尚,向内探讨其创作特征。此后的第四讲“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第五讲“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