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他的一篇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中说:“然而辫子还有一场小风波,那就是张勋的‘复辟’,一不小心,辫子是又可以种起来的,我曾见他的辫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对于没辫子的人们真是气焰万丈。幸而不几天就失败了……”这篇小说即取材于张勋复辟的历史事件。 原文: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
“风波”由何引起呢?只因七斤没有了辫子。张勋复辟的消息传到江南这个乡村,人们关心的问题就只成了有没有辫子的问题了,有辫子貌似就可以发达,没有好像就得死一样,他们关心的只是辫子,而不是革命,鲁迅先生为此很是悲哀。主人公七斤做着帮人撑船的工作,穿梭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这种工作让他得到其它村民的尊敬...
也就是说,鲁迅认为虽然两版《狂人日记》确有相似之处,但他本人的作品立意更高。鲁迅的第二次抄袭风波发生在1926年,起因是陈西滢写信揭发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部分剽窃了日本汉学家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由徐志摩公开发表在1月30日的《晨报副刊》上,其中写道:“他(指鲁迅)常常挖苦别人抄袭,可是...
走不出的专制命运与念念不忘的君主美梦 鲁迅可以说是批判封建专制最激烈、最彻底、最持久、最有力的,他对封建专制社会的揭露、抨击和清算贯穿于一生。但在鲁迅看来,当年的大革命是失败的。辛亥革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是一次极不彻底的革命。广大民众在革命后仍处于封建专制压迫、剥削、奴役...
《风波》是鲁迅在1920年10月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辛亥革命后张勋复辟事件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小说通过一个叫七斤的船工和他的家庭,以及他们所在的鲁镇的人们,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封建、落后、愚昧和麻木的现状,以及辛亥革命没有真正触动到国民性的深层次问题。小说以诙谐、讽刺、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
风波鲁迅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
然而,对于鲁迅这么一位人性批判大师来说,通过“头发的改变”和“人内在的不变”所看到的东西,仅止步于此吗?不!对于鲁迅来说,相对于政治,他更关注人,——人所具有的“国民性”,也就是人在狼与羊之间的转化。风波初起 在《风波》的开篇,鲁迅就用老道的白描手法描绘出了一幅祥和温馨的乡村图——“老人...
解析:《风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小说通过对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状况;并由此说明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彻底改变民众的观念就难以成功,故选B...
《风波》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20年9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上。小说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背景,描绘了这起政治丑剧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戏剧性的风波。鲁迅将这一起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投影到千里之外的江南水乡,牢牢把握住事件的两极——北京的张勋复辟进程和江南七斤的命运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带有...
《风波》是鲁迅以辛亥革命和张勋复辟为背景,以辫子为线索,以七斤一家为中心,描写了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风波。小说以讽刺和悲哀的笔调,展现了农民的愚昧无知和被压迫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暗示了革命的必要性和艰难性。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是1917年7月1日,封建军阀张勋拥溥仪复辟,复辟时要求百姓留辫子,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