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能体现颜真卿“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的,是他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行书作品,其中以《祭侄文稿》为最。 《祭侄文稿》与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黄州寒食诗稿》一起,被人尊为“天下三大行书”。 《祭侄文稿》在中国书法史上被历代书家公...
本次将颜真卿存世行书墨迹《祭侄文稿》《湖州帖》《刘中使帖》《祭伯父稿》原大精印刊布艺林,以飨读者。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纸本墨迹,行书,纵二十八点三厘米,横七十五点五厘米。凡二十三行,计二百三十四字。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
<祭侄文稿>是唐代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思郁勃。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当年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正是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大图 |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 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
《祭侄文稿》高清图集与详细解析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唐乾元元年(758年)精心创作的行书纸本作品。这幅作品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研究颜真卿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这篇文稿不仅是一篇追祭从侄颜季明的深情之作,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它叙述了常山太守颜杲卿...
安史之乱过后,颜真卿派人寻回了侄儿颜季明的尸骨,面对着一堆残缺不全的尸骨,颜真卿悲愤难掩,呜呼哀哉,提笔创作了书法史上的无上至宝——《祭侄文稿》。但是不懂书法的朋友看到《祭侄文稿》后,欣赏不来这满纸的“涂鸦”,往往将之定义为“丑书”,明明满纸乱涂乱抹,看不清字迹是何,为什么要将它尊为“...
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2、《祭侄文稿》的三大艺术特色 (1)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23行,凡234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书写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