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题西林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
苏轼《题西林壁》赏析:借助庐山之景的描画深入浅出地表达哲思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下面进行具体赏析: 作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及注释 ...
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一首以理入诗典型代表。这首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已经成为了一句经典的哲理名言,被广泛引用在各个领域。它启示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自身的角度和情感所迷惑,要学会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和世界,认识事物的真相。
苏轼《题西林壁》七绝赏析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这是一首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的绝句。但艺术构思和表现主题迥然不同。原诗题在江西九江市南西林寺墙壁。李诗具体描写了香庐峰瀑布以烘托庐山气势,达到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热情...
从这两句诗来看,苏轼并没有将庐山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来集中描绘其美。苏轼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展开对庐山景色的描绘,而是将视角投向了自我感受与反思。这种感受与反思并不是抽象的冥思苦想,而是与具体景象紧密结合的。苏轼所关注的并不是庐山本身的美景,而是置身其中的自我所感所想。这种感受与反思,也不是脱离苏轼...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赏析】西林,即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庐山七岭之西。据《东坡志林》卷一“记游庐山”条载:苏轼于神州元丰七年(1084)五月间,在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途中,游庐山,作诗共七首,此为其中之一。这...
苏轼古诗《题西林壁》赏析 苏轼古诗《题西林壁》赏析 诗人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词。《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接下来小编为...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