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颂簋盖铭文 颂簋器铭文 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才(在)周康卲(昭)宫。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书,王乎(呼)史虢生册令(命)颂。王曰:颂,令女(命汝)官(司)...
簋一般为偶数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使用五鼎四簋以此类推不能越级使用颂簋也有自己的“鼎兄弟”它和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颂鼎铭文内容相同属同一组青铜礼器传世的颂鼎共3器,颂簋共6器+2个单独的簋盖△由左至右依次为:颂鼎(故宫博物院藏);颂鼎(上海博物馆藏)几...
民国那时候,曾经特别兴旺的黄县丁氏家不行了,收藏的金石器物陆续往外流,只有一部分好的保住了,颂簋就是其中之一。丁树桢的后人分家的时候,把颂簋分成了两样,器身归一个人,器盖归另一个人。20 世纪 40 年代,胶东古物管理委员会黄县文管分会把器身收集起来,1951 年交给了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4 年...
颂簋 西周,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盛食器。制作于西周晚期,为周宣王时器。或因盗墓活动的猖獗,于清朝前期出土。清嘉庆十九年,清朝重臣刘墉的重孙刘喜海慧眼识宝,在北京的一家古董店里发现了颂簋,重金购买并带回山东老家收藏。之后颂簋又先后被收藏家李宗岱和山东黄县巨富丁树贞收藏。后来丁氏家道中落,在丁氏兄弟分...
颂簋的窃曲纹中间是目纹,即眼睛的样子,整体呈“S”形,两端分叉,这是典型的西周晚期的样式。颂簋铭文 杨晓君摄 颂簋和颂鼎、颂壶,铭文内容相同,是同一组青铜器。因器主是西周王室一个叫“颂”的官员,遂以“颂”为器名。颂簋、颂鼎、颂壶又被称为“三颂”。颂簋盖器同铭,各铸十五行一百五十二字,...
山东博物院所藏《颂簋》,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难得的是簋与盖齐全,二者都刻有铭文,属于“对铭”。铭文分别刻于簋底及盖的反面。让人惊奇的是,这个颂簋先是刘喜海收藏,又经李山农、再经丁树桢之手,均为山东籍的清朝官员、巨贾、金石收藏家,一二百年,几易其手,历经波折。新中国成立后,由丁家...
颂簋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的颂鼎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颂壶,铭文内容相同,是同一组青铜器。或因盗墓活动的猖獗,颂簋于清朝前期出土于陕西,与何尊算是老乡。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清朝金石学家刘喜海慧眼识宝,在北京的一家古董店里发现了颂簋,重金购买并带回收藏。刘喜海是山东诸城人...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1日讯 由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和山东广播电视台共同出品、山东博物馆联合制作的系列微纪录片《国宝在山东》(第一季)5月18日至23日在山东卫视播出。第四集播出《西周·颂簋》。颂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是一种盛食器,器身和盖上均铸有铭文,记录了“颂”受天子册命的过程。其造型庄重、铸工...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6日讯青铜器起源于夏朝或更早,盛行于商周,形制上有饮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乐器、工具、货币、车马饰等,种类繁多,纹饰精美。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便是其中之一。 《周礼·舍人》:“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也。”簋,本为一种陶制的盛...
颂簋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无疑是重中之重。流传有序 周幽王三年五月,幽王任命一位叫颂的官员在成周(洛阳)掌管仓库,颂就任后制作了一些列的青铜器祭祀自己的父母,感谢周王的恩德。颂死后,这些器物跟他一起埋入地下,2000多年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