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顿悟说大异于道生之说,道生强调顿悟之前有严格的次第阶级,必须要到达十地之后,才可以顿悟成佛。禅宗认为,顿悟是超越任何阶级的。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般若...
为了宣扬“顿悟成佛”的思想,慧能提出了“本性即佛”说,作为他的教义的理论基础。同时,慧能还提出了“无念为宗”的修行学说。为了论证“顿悟成佛”和“无念为宗”的教义,慧能最后还提出了他的唯心论世界观。他宣称,个人的心,不仅是成佛的基础,也是客观世界的基础。这就是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万...
慧能说:“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敦煌本《坛经》)“真如本性”就是佛性。 “顿悟成佛”说给人们指出了一条简捷方便的成佛道路,具有十分深远的宗教意义。后人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指的禅宗“顿悟”。既然成佛只在“一念”之际,只是对“自有本觉性”的刹那直觉体悟...
当时的佛教界为之震动。道生法师不但没有违背佛意,反而提前领悟了佛陀的真实教导。他的“顿悟成佛”之说,不仅契合佛陀本怀,更为中国佛教开辟了新的道路。他把印度佛教“渐修”的观念,与中国固有的“直心是道”思想相结合,开创了中国佛教独特的修行方法。这种思想对后来的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禅宗二祖慧可大...
在证悟的一瞬间,领悟到不可分的佛理,就是顿悟,就成佛了。正如慧达肇论疏所说:“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谓之顿悟。”在道生之前,支道林、道安、慧远、僧肇等人把成佛与谓菩萨修行的住”(就是修成苦萨所必须经过的十个阶段)相联系...
顿悟成佛说 摘自:佛学大词典 主张‘悟时即法性至理一体;一悟一切悟,而无阶级次第之分’之学说思想。东晋僧道生(355~434)著「顿悟成佛义’,首倡此顿悟成佛说,引起佛教界长期之激烈论争。慧观作‘渐悟论’,昙无成作‘明渐论’等,阐论渐悟之义而驳斥顿悟说,然另有僧肇、支遁等提倡小顿悟义。道生之弟子道猷...
道生是中国四大译经大师鸠摩罗什的弟子,是当时佛教界的拔尖人物。他创立了顿悟说,倡导一阐提也能够成佛。一阐提是梵语音译,在佛教中指“断善根”或“信不具”。小乘佛教认为,一阐提的人是没办法修炼成佛的。而道生的顿悟之说,认为一阐提也能够成佛。这在当时是石破惊天的言论。与后来中国的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
(十二)道生顿悟成佛说对禅宗的影响 道生为什门四圣之一。他秉赋极高,悟玄理于言象之外。其所以倡导,妙契禅理,为后世禅宗大德所常言之。道生始幽栖于庐山七年,后游长安,师事罗什。 《高僧传》卷七说:“竺道生,本姓魏,钜鹿人,寓居彭城,家世仕族。父为广戚令,乡里称为善人。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其父...
也就是说,顿悟之后,要渐修才能成佛,慧能的顿悟成佛,是邪说。慧能口中的成佛,只是辟支佛,不是妙觉佛,只是断烦恼障,不是断智障。你可以参考涅槃经中的眼见佛性与闻见佛性的差别来判断慧能是邪说。梵天问佛决疑经:如今会中,摩诃迦叶,【虽已知见自法身了,】(迦叶虽然见性了),【未满六度...
所属专辑:《佛教哲学》 音频列表 1 64.第十章 第二节 顿悟成佛说:顿悟说的提出、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 57 2022-01 2 65.第十章 第二节 顿悟成佛说:能解与闻解、四能至与一极 65 2022-01 3 66.第十章 第三节 四重二谛与般若无得:于谛与教谛、四重二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