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飙对追问工作意义的青年们则表现出了同理心,他解释道:“除了获得物质的回馈,工作也是现代社会中自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要手段,关乎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身份,丢了工作的人觉得像丢了魂一样,因为他一下子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哪里,不仅是没了收入,更是作为社会一份子,有一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而若要...
这一年,项飙最为重要的自我发现,发生在10月,他用了四个字——「感到了爱」。这种政治意义上的爱是他人生的头一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觉得自己是个情绪不充沛的人,年轻时候去「浙江村」做调查,看到的总是人的行为、策略、计算,而具体到对方的感受,他不太能看得出来。「是性格的问题。」他说。但这...
近年来, 项飙成为一位频频将学术概念转换成公共话语的人类学家。他认为,21 世纪的社会科学研究一定要是对话式的,那种话语操作式的理论生产,跟大众的感受对不上号;在今天,学问做得好,一定要寻找一种效果,你可能给不了具体答案,但要对人们寻找答案提供帮助。项飙一直对中国年轻人的焦虑比较敏感, 他希望能把...
项飙反对精英化,喜欢回归到个体的具体生活谦逊地讨论问题,就像他提出的人类学方法论“把自己作为方法”——从自己的生活经验里提出问题,是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一场实验。 项飙的办公室朝东。早晨的阳光从整片墙的玻璃窗照进来,屋子温暖透亮。办公桌就在窗边的角落,小而简洁,四条腿,一个薄抽屉,桌面上散落着几本图书...
18岁保送北大,26岁受邀牛津免试读博,后任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的项飙,现任德国马普研究所所长, 曾两次获得全球人类学学界的至高奖项,是中国当今最富国际声誉人类学学者之一。 2019年,项飙登上《十三邀》, 这个头顶光环的人物,在镜头前丝毫没有架子,
项飙:我有一个总体的非常粗略的感觉。一方面原子化、个体化,那种具体而微的人和人的关系会变得比较松散。但是同时信任和意义系统高度甚至极度集中化,我不太信任你,但是我们都信任支付宝,对复杂的技术构造出来的抽象系统高度信任。如果不信任,不可能有这种即时性、方便感。第三,最原生的社会关系会本质化,靠生物...
现实生活里,项飙意识到人们前所未有地依赖网络,沉溺于虚拟的数字世界,真实的社交逐渐稀缺。所以他提出了“重建附近”,重新理解自己和周边、和社会的关系,从身边一草一木的具体和复杂去理解社会,而不是一些抽象的、大而化之的概念。比如,每天早上你跟楼电梯里的那些邻居是什么关系?你出门的时候跟那些保安是什么...
丁聪为项飙画像 采访对象:项飙-著名社会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员博士(以下简称项) 特约主持:金辉(以下简称金) 转载于《社区》2007年 第08Z期 记得1996年年底,《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为项飙画的一幅人像漫画。丁聪漫画以画人著称,名扬四海,曾经出版一本很著名的人像漫画集,他用简略幽默的线条...
项飙,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摘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关系并不是变得更加团结,而是更加分裂了。根据我对中国城市社会的观察,公共意见之所以两极化,部分原因是人们注意到了极近(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