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内涵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他诗论的代表作。在这里他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作者着重从韵味的角度来谈诗歌意境的创造,即认为好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这“味”是妙在“咸酸之外”的,不是意尽于句中,而是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给...
正确答案:司空图 解析:司空图(837 年—907 年),晚唐诗人、诗论家。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评论, 著有《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冼练等二十四种, 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都有深远影响。©...
这种自然、朴素的风格,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诗歌创作,司空图还在思想、文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涉猎和独到的见解。他深入研究儒、释、道等各家学说,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主张“中庸之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追...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唐诗中的意境美 通俗讲,意境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唐诗中,有很多靠意境取胜的作品,让人们获得美的感受。古人对意境很看重,觉得这是风格成熟的标志。诗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转化成精致文字,等待知音吟诵。诗歌短小精悍,用字精准,不能长篇大论,体裁格式上的...
关于“ 醇美”与“ 全美”的关系, 司空图指出“近而不浮, 远而不尽, 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 这正道出“韵外之致” 、“ 味外之旨”的实质:诗的形象, 近在眼前, 却并不肤浅, 诗的境界, 深远幽眇, 意不尽于句中。 正如严羽所称“ 言有尽而意无穷。”宋诗人梅尧臣所主张的“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
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诗人如下:韵外之致是唐司空图用语。指言外之意,语言文字外别有余味。《与李生论诗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要求诗歌作品含义深远,超越语言文字描写的本身作深入的艺术思维。百度百科:司空图(837年—908年),河中虞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
这些诗都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具有“味外之旨”的优秀作品。值得指出的是,司空图在《与极浦谈诗书》中,对“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引当时著名诗人戴叔伦的比喻,作了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诗人是司空图。他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和诗论家,主要成就在诗歌评论方面,著有《二十四诗品》。他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提倡“咸酸之外”的“味外之旨”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
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的..古代诗学概念。指诗歌作品在语言文字之外的情韵意境。语出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司空图总结发展了前人关于诗歌言、意之间表达关系的见解,对诗学审美理论的发展
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两方面阐述了它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独特贡献。可以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把中国古代诗论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为以后诗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司空图;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诗味论;儒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