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1:颞下颌淋巴引流点 ✅ 解剖定位:- 耳屏前1.5cm至下颌角后缘 - 对应颞浅动静脉分支区 ✅ 操作方案:1. 指腹螺旋按压(压力≤300g)2. 沿胸锁乳突肌前缘滑推 3. 频率:早晚各1组,30次/组 ✅ 科研支撑:- 持续4周可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活性 - 临床显示角质层含水量提升19% 靶点2...
这类药物靶点的作用机制已经验证,但是在ADC药物中的疗效还需验证,大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其中有些靶点为双抗或多抗,如HER2双抗、PDL1/PDL2双抗、CLDN9/CLDN6双抗。双抗或多抗相对于单抗而言,可提高靶点结合率,或许成为ADC发展的一个方向。还有一些靶点的作用机制有待验证,比如CXCR5、CD123、CEA、ASGR1、...
MCLA-129是一种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c-MET的人源双特异性抗体,具有多种作用机制,包括抑制EGFR和c-MET信号传导,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ADCP)和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 (1)I/II期研究(NCT04868877) MCLA-129初始推荐的II期剂量为每2周静脉注射1500mg,每周期28天。在数据截止日期为2024年2月16日时,...
1、外周神经元靶点 外源性刺激诱导外周感觉神经元的功能或表型变化,并上调宿主的咳嗽反应。对靶向外周神经药物的研究,可以有效的避免中枢神经系统带来的副作用。到目前为止,嘌呤能P2X3受体和瞬时受体家族是很具希望的外周治疗靶点。 1.1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ansient recept...
目前已有3款以HER2为靶点的ADC药物,其中Enhertu属于新一代ADC药物,已获批用于胃癌、乳腺癌、肺癌的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也有着突出的效果。 4 待验证的ADC靶点 这类药物靶点的作用机制已经验证,但是在ADC药物中的疗效还需验证,大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其中有些靶点为双抗或多抗,如HER2双抗、PDL1/PDL2双抗、...
首先研究人员结合Nature、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等杂志研究成果,指出BA.2.86存在显著的抗原漂移,且与受体亲和力增强。然后研究人员通过假病毒感染实验发现BA.2.86的感染性低于XBB.1.5、EG.5和HK.3,但是BA.2.86与ACE2的亲和力比EG.5和XBB.1.5高3倍和2.4倍。
基于这些结果,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源自原代细胞的细胞外囊泡递送系统,用于在肿瘤微环境中同时递送靶向 CCL24 的 siRNA。通过递送生物工程细胞外囊泡下调肿瘤微环境中的 CCL24,在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显著提高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敏感性。本研究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确定了一个新的治疗靶点,并为结直肠癌抗血管生成...
三、热门疾病领域部分热门靶点 1. PD-L1 PD-L1(programmeddeathligand1)是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是PD-1的配体。PD-L1多表达于巨噬细胞、一部分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部分上皮细胞表面,尤其是在炎症环境下的上皮细胞。PD-L1作为“获得性免疫机制”高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研究发现当肿瘤细胞膜上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对照组和硅肺组小鼠肺组织的蛋白表达水平、乙酰化修饰水平、琥珀酰化修饰水平的变化,揭示了硅肺的病理机制,确定了硅肺的关键调节因子STAT1,并验证了STAT1乙酰化是硅肺的潜在药物靶点,为硅肺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总结 该研究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二氧化硅损伤和健康小鼠肺组织,旨在揭示硅肺病变后蛋白表达...
本篇行业研究基于AACR 2025发布的全量摘要数据,系统梳理了全球肿瘤研发三大维度:(1)疾病与靶点研究热点,(2)机构类型与技术趋势,以及(3)AI在肿瘤研究中的融合应用。通过对7100余篇AACR 2025参会文章的内容归类与解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全球肿瘤研发的核心焦点、地区与机构间的差异化布局、前沿靶点的落地路径与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