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马氏体组织的产生会使渗碳或碳氮共渗零件的表面硬度、耐磨性下降,零件表面有益的残余压应力减小,甚至表面形成残余拉应力,导致零件的疲劳强度下降,使用寿命降低。 1. 产生原因 (1)当渗碳炉气中的O2、H2O、CO2等氧化性气体含量较高或零件表面有严重氧化皮时,在渗碳过程中,在最外表面形成氧化物。接着在氧沿晶界...
研究表明,非马氏体组织深度<0.013mm时,对疲劳强度影响不大;当非马氏体组织深度>0.016mm,可使零件疲劳强度降低25%。非马氏体组织的存在特别影响弯曲疲劳强度,当表面非马氏体组织的深度在40μm以上时,弯曲疲劳强度可降低50%。因此,在GB/T 8539中规定,对性能要求较高的齿轮(ME级)渗碳,在渗碳层≤0.75mm时,其非...
非马氏体组织可能对齿轮的抗冲击性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提高齿轮的抗冲击性,需要在材料选择和热处理工艺上进行优化,以降低非马氏体组织对齿轮性能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非马氏体组织对齿轮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在齿轮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非马氏体组织的存在,通过优化材...
非马氏体组织是表面渗碳(碳氮共渗)常见的一种质量缺陷,该组织会降低渗层表面硬度、耐磨性和疲劳性能,一直困扰着相关的热处理工作者。近年来,随着国家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对于非马氏体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此国内也做了大量应用研究并积累了很多工程应用的经验,但对于非马氏体组织的基础研究严重滞后。建议相关的材料...
/非马氏体组织的改善优化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解决非马氏体组织产生的源头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尽量减少会优先选择性氧化的元素;二是减少渗碳气氛的氧化性组分(如降低氧分压等)。 渗碳钢的设计选择时,在保证材料淬透性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合金元素Cr、Mn、Ti、V的含量。目前国内渗碳齿轮最为常见的是20CrMnTi...
在渗碳淬火件表面层中经常出现连续或不连续的网状或块状黑色组织,此处恰好是表层压应力最大区域,已被公认是由于内氧化而贫合金化元素导致形成屈氏体类组织,也被称为非马氏体组织。一旦形成此类组织,其后果是降低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以及疲劳极限。因此国内外知名的车辆制造厂家大都对非马氏体层厚度有明确规定,如德国...
非马氏体组织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气氛的氧势或碳势、渗碳介质中含水量、渗碳温度、加热和排气过程和渗碳时间等。 (1)采用氮—甲醇工艺减少非马氏体组织 在可控气氛中,氮气是作为稀释气使用的,当气氛中加入一定量的氮气时,可以减少原料气的消耗,减少炭黑的形成。试验表明,在渗碳气氛中通入氮气后,建立碳势的...
渗碳表面非马氏体组织(黑色组织)在渗碳件中是严格控制的.但如何形成的,书本上讲了很多,也有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有时按书本上的应对措施反而更加不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时的意外,反而情况会有所改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非马氏体的形成机理进行反思.从我查到其它的资料来看,判断表面非马氏体可能是微小...
非马氏体组织的产生会使经渗碳热处理或碳氮共渗热处理零件的表面硬度、耐磨性下降,零件表面有益的残余压应力减小,甚至表面形成残余拉应力,导致零件的疲劳强度下降,使用寿命降低。 1.渗碳或碳氮共渗热处理后非马组织产生原因: 当渗碳炉气中的O2、H2O、CO2等氧化性气体含量较高或零件表面有严重氧化皮时,在渗碳热...
疑问:1. 碳氮共渗淬火形成的缺陷组织也属于非马氏体类型,为何不叫非马氏体组织?和渗碳淬火形成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