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积极推动“非遗+扶贫”的鲜活实践和丰硕成果告诉我们,将群众日常生活技艺转化为“脱贫生产力”,既能够带动贫困人口就地创业就业、实现脱贫致富,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又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文化价值,增强贫困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对文化经济价值的理解,激励他们从“等靠要”向自己动手、有所作为转变。未来,在...
南郑区政府通过引导建设厂房,将非遗文化、创业企业、手工产业集中起来,加快打造全市非遗文化产业园。用工业化理念把“小手艺”聚到“大园区”,用产业化模式把“小营生”变成“大产业”,积极探索“传承人领办龙头企业、手艺人参与合作社、勤快人组建家庭工坊”的联农带农致富、集体经济增收新模式。“从树上取下原...
生态助力,“非遗扶贫新经济”各方联动 为了更精准帮扶贫困非遗手艺人,让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事业更加可持续,唯品会在过去一年多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实现“非遗扶贫新经济”的路子,即将“非遗”和“电商精准扶贫”相结合,把非遗现代生活化、时尚商品化、发展可持续化。 刚刚过去的2018年1月,唯品会在北京宣布与中...
2021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普陀区代表处委托上海艺助行公益促进中心发起“非遗扶贫帮困”项目,以非遗竹编技艺为抓手,教会低收入群体一门居家增收的技能,更是以“竹”的精神和品质鼓舞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昂扬姿态直面生活的坎坷与挑战。资料图片 该项目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报名方式,传递“只要你想,你也可以是非遗传承...
在另一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雪拉藏纸工艺传承人桑格旦增拿出一张有点泛黄、对开大小的粗糙纸张,“这张藏纸卖55元。”随后他又指着架子上32开纸般大小的蓝皮笔记本说:“这款卖的比较好,一些文艺范的年轻人很喜欢,价格50元。” ▲尼木藏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桑格旦增展示雪拉藏纸。 话音未落,我十分好奇...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青海省通过发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辐射作用,紧紧围绕热贡艺术、盘绣等传统技艺,以“公司+基地+农户+艺人”模式,帮扶了9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群众实现家庭年收入2万元以上,实现了增收致富的目标。 图14 青海省展区...
全县非遗保护形成新的气象和格局,非遗传承实践日趋活跃,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开辟了新道路,注入了新活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成为扶贫领域的新亮点。 2020年8月27日至28日,全国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经验交流活动在北川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非遗司发展处负责人,重庆、陕西、甘肃、...
扶贫初心尽绣画上 非遗传承薪火不忘 一起来看 丁兰英与彝族服饰之间的故事 丁兰英是楚雄州南华县红土坡镇人,现任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南华县彝族刺绣协会会长、南华县旅游商品协会副会长。 8岁时,丁兰英开始跟着母亲学刺绣,16岁...
非遗扶贫公益计划 民艺青年是乡村振兴和共创美好生活的主力军,这次我们以“GO HOME”“非遗再生”“造梦乡村”为命题,通过跨界合作和现代设计等多元方式呈现在地文化价值,联合设计师、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和民艺青年、手艺人等共同参与。 集结在地和外部力量,优势互补,以不同村寨和不同民族的非遗文化符号进行整合,融入时...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司长张洪波在主题论坛讲话中指出,有很多民族的传统手工艺都隐藏在民间,在贫困地区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不仅帮助当地贫困群体,尤其妇女和老人拥有一技之长,还通过挖掘、宣传和引导,使当地传统工艺资源形成特色产业,这是能够确保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只有当地产业发展起来了,将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