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非学校化社会即网络教育代替学校教育的社会。美国教育家、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 者伊里奇在其著作《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指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以 “组织化” “制度化”和 “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 “压制性” “同质性”和 “破 坏性” ,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
《非学校化社会文集》(Deschooling Society,1971年),由纽约哈佛和劳尔出版社出版,同时被收入“世界展望”丛书。全书共167页,分七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完整的论文:第一篇“为什么要取代学校”,第二篇“学校的现象学”,第三篇“进步的仪式化”,第四篇“机构的光谱”,第五篇“非理性的连续性”,第六篇“学习...
正是在这一时期,他提出了著名的“非学校化社会”思想。 1971年,伊里奇出版了《非学校化社会》(Deschooling Society)一书,猛烈抨击了现代学校制度的种种流弊,号召人们废除学校,以自主学习的网络取而代之,强烈震撼了70年代的国际教育界。他本人因而被看成为“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全书共7章。 1为什么我们必须要...
《非学校化社会文集》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阐述,第一,对学校的种种弊端的揭露和批判;第二,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 (一)学校教育弊端和危机 伊里奇在本书中认为,现代社会一切邪恶和痛苦的真正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价值的组织化。所谓组织化,就是人与组织之间存在着某种异化关系,也就是说,人创造了组织,赋以组织某种价值...
非学校化社会---伊凡·伊里奇 伊里奇(I·Illich,1926— ),当代著名思想家、社会批评家,公认的“非学校化社会”的理论的创始人和“非学校化运动”的领袖。他1926年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曾在梵蒂冈罗马教皇大学攻读哲学和神学,并取得萨尔茨堡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他是一位在自然科学、神学、哲学、史学等方面有很深...
1971年,伊里奇出版了《非学校化社会》一书,猛烈抨击了现代学校制度的种种流弊,号召人们废除学校,以 自主学习的网络取而代之,强烈震撼了 70年代的国际教育界。他本人因而被看成为“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全书共7章。 一、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废除学校?
该思想一经问世,随即就席卷了西方世界,形成一股“非学校化”浪潮,强烈地震撼了国际教育界。他的《非学校化社会》主要围绕两个方面阐述;第一,对学校弊端的揭露与批判:1.指责学校造成现代化贫困,把经济差异转变成教育差异,叫人依赖专家和技术,而无法自我行动2.指责学校仪式和教育的神话3.指责学校教育的病源——隐性...
该思想一经问世,随即就席卷了西方世界,形成一股“非学校化”浪潮,强烈地震撼了国际教育界。他的《非学校化社会》主要围绕两个方面阐述;第一,对学校弊端的揭露与批判:1.指责学校造成现代化贫困,把经济差异转变成教育差异,叫人依赖专家和技术,而无法自我行动2.指责学校仪式和教育的神话3.指责学校教育的病源——隐性...
《非学校化社会文集》于1971年由纽约哈佛和劳尔出版社出版,收于“世界展望”丛书。全书由167页组成,分为七个相互联系且相对完整的论文,旨在探讨并挑战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这七个论文分别为:“为什么要取代学校”、“学校的现象学”、“进步的仪式化”、“机构的光谱”、“非理性的连续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