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非常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动作电位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后去极化)和正后电位(后超极化)。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
该电位在安静状态始终保持不变,因此称为静息电位。几乎所有的动植物细胞的静息电位膜内均较膜外低,若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即为负值。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在-10~100mV之间。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细胞静息时在膜两侧存在电位差的原因:①细胞膜两侧各种离子浓度分布不均;②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有时也称膜电位。形成原理是: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和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是细胞在静息状态下保持极化状态的基础。静息状态下,膜内的K+浓度远高于膜外,且此时膜对K+的通透性高,结果K+以易化扩散的形式移向膜外,但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
答:静息电位的定义:在静息状态下(即没有神经冲动传播的时候),神经细胞膜存在内外电位差,膜外有正电荷聚集,膜内有负电荷聚集,呈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称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电位产生短暂的周期性的可传导的变化,称为动作电位。作用机制:在神经纤维膜上有两种离子通道。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
[答案]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其的形成原理主要是:(1) 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胞内为高K+ ,胞外为高Na+ 、Cl- 。(2)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形成K+ 电-化学平衡,静息电位接近K+ 平衡电位。(3)Na+的扩散:由于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存在K+- Na+渗漏通道。(4)Na...
(1)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沿细胞膜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由Na+和K+电压门控通道先、后开放,膜对Na+和K+通透性增大在时间上不一致所致。 (2)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的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
动作电位 所谓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会发生一次快速、可逆、可在膜上不衰减扩布的电位波动。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尽管细胞兴奋时的表现各不相同,如肌细胞兴奋时可产生收缩现象,腺细胞兴奋时可出现分泌活动,但是,能够完成动作电位远距离传递的只有神经细胞。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静息时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细胞接受刺激兴奋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所发生的一次可逆性电位波动。 膜电位的成因可用离子学说来解释。该学说认为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衡、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运动是形成膜电位的原因。 细胞膜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而膜外钾离子浓度低于膜内静息时...
一)静息电位:细胞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1、细胞膜两侧各种离子分布不均匀;2、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最大,对氯离子次之,对钠离子通透性很小 (二)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胞膜受到一个有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