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
靖难之役(难nàn) : 明初燕王朱棣夺取皇位的战争。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太祖死,皇太孙建文帝即位,用大臣齐泰、黄子澄建议,采取削弱诸王势力的措施。1399年,太祖第四子朱棣以诛齐、黄为名,起兵北平(今北京),号称“靖难”。1402年,燕王兵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建文帝死于宫中(一说逃亡),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明朝初年建文帝在位时发生的一场因削藩政策及争夺皇位引发的内战。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与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实则由燕王作最高领导,而宁王是被迫加入)为首的藩王共同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续近三年。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
靖难,汉语词汇,读音为jìng nàn,意思是平定变乱。一般指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例句 融(孔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靖难之役 概述 燕王朱棣感到朝廷将会向他动手,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在建文元年七月自北平起兵造反,号称清君侧,指惠帝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需要铲除,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靖...
历史上的今天——靖难之役 1402年7月13日,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兵攻破南京金川门,占领南京。史称靖难之役,也被称为靖难之变,是明朝初年建文帝在位时发生的一场内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削藩政策和皇位继承的争夺。在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和第十七子宁王朱权(...
靖难之变中,“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因建文帝因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联合各个藩王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
一、靖难之役的背景 靖难之役发生于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与其叔父朱棣之间的一场权力争夺战。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将各地区的重要家族和势力迁往南京,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的控制。然而,随着朱元璋的去世,这种权力结构开始出现裂痕。朱元璋死前立下遗诏,...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 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后来的朱棣即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 。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这直接引起燕王朱棣的起兵谋反,发起靖难之役。 公元1399年8月6日到1402年7月13日,燕王朱棣从北平(今北京)起兵,花费了将近三年时间,攻克了南京城,实现了历史上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史称“靖难之役”。朱棣 靖难之役的导火索,是因为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行动引起的。这个政策让朱棣感到不安,此时的朱棣,因为...